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18-2-1 17:53 编辑
那 年 当 知 青(1) 于乾松
1968年12月,我们澧县一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老师、同学们代表县革委正在荆江分洪工地进行慰问演出的时候,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就正式下达了。此时,或许县革委和学校领导也才改变把我们这支队伍的学生准备留在新华工厂的决定,而组织家在城镇的学生作为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去。 1969年元月3日,当我们这支由师生20多人组成的队伍,风尘仆仆从荆江分洪工地回到黄姑山下的时候,这个消息便传到了我们的耳里。不用解释、不用动员、更不用做工作,因为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谁也不敢去违背。从此,澧县一中的这支在全县各地活跃了近三年,并几次代表县革委出访慈利、石门等地的宣传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我那“别人能读多少书,我也一定要读多少书”的愿望破灭了。本来,就是这个愿望才一直支撑着我呆在学校里。1968年部队来征兵,带着文艺宣传队,战士们化了妆上了台,一个个能演出非常精彩的节目;卸了妆到了操场,一个个又生龙活虎,很是叫人羡慕。这时有同学邀过我去穿穿绿军装,我却坚持跟着学校宣传队的领导周子其老师和一帮同学,还是呆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坚守着自己那个并不确定的读书梦。 1969年元月13号上午,我们5男(李林森、李安国、周和平、陈大战)4女(周春梅、卢丽华、周嫦娥、谭力)共9个同学,作为澧县一中的下放知青从皇姑山下出发,目标地是大围公社东港大队。这天是一场大雪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它预示着我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离开学校时,停课已久的校园内像往常一样的沉寂与空旷,没有仪式,没有队伍的欢送,也没有过多的交待与叮嘱,只有大家与带队的周子其老师和要好的几个同学一起前行的沙沙脚步声,只有一起簇拥的、装着行李的板车在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到了澧水河码头,一只木船在等待着我们。船开了,我才不舍地望着银装素裹的皇姑山想起向母校告别,意识到我将步入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完全陌生的世界,不知道命运之舟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船一路东行约5、6里后,便向左拐入了涔水河,没行多远,船老板便告诉说到了大围公社(即小渡口镇),可到东港大队还要翻过堤坐船走一、二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