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庐仙梦托桃源 罗永常 桃花源,是陶渊明“草庐仙梦”的凭籍。 陶渊明在浔阳草庐中写成的《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发现仙洞为脉络,处处展示出“世外仙境”的神秘莫测,原始的武陵田园风光,完全被他仙化了。我们都知道,陶公本是江西浔阳人氏,为什么这么熟悉和钟爱武陵的山山水水? 这还得从他曾祖父陶侃说起—— 史家有一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武陵人,而且还是住在沅水边上的武陵人。他出身贫寒,虽然他后来做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务这样显赫的大官,但背后仍有人骂他为“溪狗”。言下之意,奚落他不是豪门大族,而是出生在沅江边上的一贫寒人家。由于陶侃先任荆州刺史,后又任荆江二州刺史,长期在与武陵只有一“墙”之隔的荆江一带做官,所以他在武陵就有很多亲朋故旧,宗族世家,为以后陶渊明云游武陵创造了条件。 事也凑巧,到晋安四(公元400)年,陶渊明又和他的曾祖父一样,来到荆州做官,只是没有做像陶侃那么大的官,在荆州刺史桓玄帐下做了一个小小的参军,却也为他了解熟悉武陵的山山水水创造了条件。一则,他作为一个参军闲职,又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在军务之暇,经常放荡于武陵的山水之间;二则,他每年省亲,从荆江到九江必要路过武陵。他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去武昌为其胞妹吊丧时,是他最后一次经过武陵,可以说是故地重游吧。由于这些原因,陶公一生南来北往,多次云游武陵,不单十分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而且非常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陶渊明之所以把“仙梦”定位在武陵这个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还在《桃花源记》名世之前,武陵这个地方就有道教圣地桃源观了。据明《嘉靖常德府志》载:“桃川宫,晋时建。”晋朝自公元280年到419年,绵延了近140年的历史,到底《桃花源记》是写在建观之前还是建观之后?幸好东晋学者葛洪有《晚春寻桃源观》一诗为凭。 古观云根路已荒,武陵何处访仙乡? 细草拥坛人迹绝,落花沉涧水流香。 山水有雨寒犹在,松老无风韵亦长。 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 据考,葛洪卒于公元364年,而《桃花源记》名世在公元419至421年间,葛诗再次证明,在《桃》记名世之前桃花源就建起了有一定规模的道观了,名曰桃源观。陶渊明在荆州刺史参军任上或是在他为其胞妹吊丧途中,到桃源观游历或敬过香,而且这里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他后来创作《桃花源记》的景物原型。 有学者认为,陶渊明之所以创作《桃》记,是因为受到“武陵人入洞穴”传说的影响,我却认为陶公写《桃》记,主要得益于老庄小国寡民的思想和善卷先生的传说。善卷先生住在沅水之滨的枉山,即现在的德山,是与尧、舜、禹同时代并有名气的武陵人。 据说一日,正是阳春三月,沅水荡漾,桃柳夹岸,如锦如绣,连亘数里。舜帝看了,觉得非常有趣。他是听了尧帝赞赏善卷先生的品行之后,专程来武陵拜访他的。舜帝四处打听,最后在江边桃林深处的几间茅舍中找到了一皓首老翁,便是善卷了。在善卷家里住了数日,促膝交谈,向善卷请教了不少治国安民的道理,最后竟要将天下让给善卷。善卷却婉言谢绝了:“我立身于宇宙之中,春天耕耘播种,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身心欢愉;秋天获得丰收,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优哉游哉,怡然自得矣!”善卷生怕舜帝再来打搅他,竟然连夜乘船,逆江而去,来到沅陵西北的二酉洞。因黄帝轩辕氏有数千册书藏于洞中,善卷便利用这些藏书,教育盘瓠子孙识字读书,民风居然一日好似一日…… 舜帝听了这个故事,为善卷无心为官,而是不遗余力地保护古籍,致力于启发民智的崇高品德所感动。后人为了纪念善卷先生,将他在武陵生活过的枉山改名为德山。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就不难发现《桃花源记》中有这个故事的原始影子。能不能作这样的假设:陶渊明在荆州刺史桓玄帐下做参军时,经常云游道教圣地桃源观,也阅读过关于善卷的典籍和传说,并深深地烙在他的记忆深处。由于当时官场的虚伪与黑暗,他不断地尝试,然而得到的却是失望,最后终于绝望地告别了13年的宦海生涯,挂冠而去。 在他归田之初,还是比一般贫苦农民富足一些,有草庐八九间,屋前五柳拂水,屋后桃红李白。当春风使田野复苏之时,他和农人一起播种,有时划着小船,荡到湖里风光一番;秋天是一个成熟厚重的季节,他浸着汗水忙着收割劳动果实,还在工余闲暇,去东篱采菊,怡然自乐也。在冬天的农闲季节,他和农人们围坐在树蔸火旁,饮酒赋诗,写着《归田园居》等抒发灵性的诗篇,陶醉在园田之乐的梦境里。然而,农事的繁杂,幼子们的嗷嗷待哺,加上苛捐杂税的重压,使他渐感农耕生活的沉重。他痼疾缠身,50岁出头,便成为一白首老翁。特别是在他44岁那年,一场火灾把他的几间茅庐化为灰烬,一家老小挤进一间临时搭架起来的简易茅庐里。在他以后的躬耕生活中,兵乱、病疫、火灾、苛捐杂税接二连三地把他推向苦难的深渊。他多么渴望能够安居乐业啊!于是,他以桃源观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为背景,把善卷的传说幻化为洞中仙人,这诸多因素的合力催化,促成他在风雨浸袭的茅庐中孵化出了这个“桃源仙梦”,即《桃花源记》。 我相信热血没有赝品,汗水不会欺骗。《桃》记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她的景、她的情却是真实的。《桃花源记》名世后,经道教炼师仙化,名人的装点,一代接一代武陵人的建设和开发,把一个只有道教的桃源观建设成为一处人们理想中的“世内仙境”。桃花源的建成,把《桃花源记》演绎成了一个有立体感的故事,给失意者以慰勉,给穷途者以憧憬,给厌世者以归附,给跋涉者以小憩。 〖注①对桃花源道观有三种说法:一说为桃源观。一说为桃花观。一说为桃川宫。笔者在拙作中采用了第一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