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70|回复: 4

东门外的那块指路碑,刻满了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3 0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指路碑是分叉路上指示各条路走向何方的石头。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碉堡是军事防御的堡垒。1943年常德会战时,东门外的水泥碉堡和那块指路碑都承载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史实,它们永远留存在历史的文献和人们的记忆里。

指路碑与碑吉边路


    碑吉边路的名字来源于从前叫碑脊街的这段人民路。当年碑脊街最东端是个三岔路口,路口当中立有一块约1.5米高的石碑,石碑上除了刻有“指路碑”三个大字外,还刻有“左指龙阳县(今汉寿县),右指牛鼻滩”十个大字。如今,这块石碑立在河歌家肴酒店门外不远处。
    说到指路碑,不能不提及那首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民谣:“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小儿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据说哪家的孩子晚上不能入睡,长夜啼哭,只要对着这张红纸条多念几遍,就会让孩子安安静静地睡着了。
    传说指路碑比《夜啼歌》更具止哭“疗效”。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若整夜地啼哭不能入睡,主家会捐资做“善事”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乎,刻块指路碑立在分叉路口,让过路的行人看到后多念几遍碑上的三段文字,据说效果是立竿见影。碑脊街上的这块指路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树立的,行路人若到了这里,就知道向左朝新陂桥方向走,可以到达龙阳县,向右朝石公庙方向走,可以抵达牛鼻滩。


“洋灰”与抗战碉堡


    现在70岁左右的老常德人,都见过旧城区曾经建有许多水泥碉堡。而80岁以上的老常德人,还能证明这些碉堡是1943年在常德会战时建造的。
    水泥的发明与制造技术来自欧洲,因此当年称它为“洋灰”,常德修建这些水泥碉堡的“洋灰”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说是从印度运来的进口货,认为这些碉堡所用的水泥是抗战时期日军截断滇缅公路之后,盟军被迫于1942年4月开始经由“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的物资。今考证,“驼峰航线”总计向中国运送了约85万吨物资,在那最为艰难的岁月里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这些物资主要是汽油、军事装备、少量的卷烟和酒类消费品,但未发现大量运送水泥的证据。
    常德细菌战幸存者之一张礼忠老人、从事本土文史研究的傅启芳学者、指路碑以东原市炬湘化工厂党支部书记金奇斗等众多世居常德城的老人们,都亲眼见到在常德会战时,这些“洋灰”是用腰鼓形木桶包装的,这些木桶只有中文字,没有英文字母。每个木桶可装水泥约170公斤。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些“洋灰”才改用50KG牛皮纸袋包装。
    经考证,这些“洋灰”的生产厂家,是抗日战争初期,由湖北华记水泥厂内迁到湖南辰溪县取名为华中水泥厂生产的。抗战期间,辰溪是战略的大后方,这里不仅迁来了湖南大学、云麓中学、桃源女中(桃源师范学校),还迁来了不少生产战略物资的大工厂,如汉阳兵工厂、华中水泥厂、炼油厂、利生纱厂和中南烟厂等等。
    那时的华中水泥厂曾经是国统区唯一的水泥厂。它由我国著名水泥专家王涛先生于1938年在辰溪县创建的。辰溪县距离常德城仅217公里,因地处山区,运输很不方便,该厂水泥的产量也视运输的情况而定,所以水泥的包装不得不沿用当年传统的木桶包装,因而常德会战时修建水泥碉堡所用的“洋灰”全部采用了辰溪华中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利用“驼峰航线”去进口水泥。


喋血指路碑与碉堡


    在如今人民路的碑吉边路口处,曾经有座抗战时期的水泥碉堡。它的三个射击孔分别朝着东、南、北三个方向。1943年常德会战时,由57师169团柴意新团长率部防守东郊一带的防线。这座碉堡与现存的岩包碉堡都发挥了抗敌作用。
    从军57师的徐浩然所编的《常德抗日血战史》中讲述东郊一带的战事:11月22日早晨,日寇2000余人,后续增到4000余人,火炮18门,集中炮火并施放毒气烟幕猛扑皇木关、新民桥(新陂桥)、石公庙东郊一带。57师169团第1营奋力阻击日寇攻城。日机这时9架临空攻击。守军不得已从指路碑向岩包转移。日寇渡过马家吉河后即分南北几路向岩包猛扑,第1营营长杨维钧身先士卒指挥战斗,柴意新团长亲率预备队增援,守军以两个连呈八字形的放在五里山和杨家冲之间,对指路碑来犯的敌人像伸出的两个钳子进行阻击并收复了原阵地,日寇在东郊一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到了24日拂晓,日寇开始全线猛攻,日机16架再次狂炸,敌炮亦集中猛轰,并施放毒气,东郊一带搏斗异常惨烈。日寇屡以他的波状密集部队向我岩包、指路碑旁的碉堡阵地猛扑,遭到169团第1营的坚强抵抗。当天夜里,我守军阵地被毁尽成焦土。几天的血拼,英勇抗战的169团第1营战士最后在血泊中长眠,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指路碑和东郊的水泥碉堡。
    这在日本政府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室所著的《常德歼灭作战》中得到确认:第68师团奉军命令“以一个大队基干从东方攻击常德城”。“在通往常德的道路或堤防上埋设了很多地雷,而且据守民宅的敌人顽强抵抗,阻碍前进。越接近城墙,敌人的抵抗越激烈,根本不能沿道路前进,只能破坏民宅逐屋前进,直至27日15点左右才终于进入东门外村落的西端,于是与西山大队协力开始攻击”,“城门附近的坚固的碉堡阵地。部队在这里受到了猛烈抵抗”云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柴意新最后牺牲在府坪街(民主街)春申墓旁边,第1营营长杨维钧最后牺牲在泮池街一座地堡边。
    碑吉边路口的那座水泥碉堡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了,据说碉堡的基础仍留在地下。至于那块指路碑,据当地老人说,它应该埋在原址的下面,也就是如今的河歌家肴酒店门前人民路的地下,几百年以后,它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常德会战,记住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这段史实。

     注:本文已刊载于2015年6月12日<常德民生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3 1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常德会战,记住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这段史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3 18: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门外的那块指路碑,刻满了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0: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5-6-13 18:47
东门外的那块指路碑,刻满了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0: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5-6-13 18:47
东门外的那块指路碑,刻满了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2 03:37 , Processed in 0.0321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