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44|回复: 9

"九佬""十八匠"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5 11: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桃源老光 于 2015-6-15 11:03 编辑


        



       旧时,民间对于各类工匠,有一个泛称,统谓之“九佬十八匠”。
       其实者呢,这“九佬十八匠”,既有具体所指,也是个广义的泛指。若要详细地划分起来,那是无法弄得清白。有句老话说得很正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么!如果是一一道将来,又如何分得清哩?
       先前的农耕社会中,匠作艺人颇多,能弄得清匠作艺人的手艺,人便将其手艺作为代指。理不清头绪的,则统而代之。
       工匠们的称呼,大多与其从事的某项职业有着关联。譬如日常所道的‘木匠’,因其整日摆弄不离手的是木料,且翻来覆去制作的也是木头之类的活儿,故人喊其为木匠。
       又譬如,这"九佬"所指,终不离炭古佬(烧炭的)、兵古佬(当兵的)、船古佬或船拐拐(架船的)、药古佬(走江湖卖药的)、窑古佬(井下矿工)、排古佬(放排的)、贼古佬(小偷)、尖猪佬(劁猪牛阉鸡的)……等等,等等,也都是与其所从事的行当有着关联。时至今日,这一类当年极其兴盛的大部分职业及其称谓,跟随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进化,渐渐被淘汰,自然而然,也就慢慢地消逝于岁月的长河之中,留下来的只是空名号一个。
      至于这“十八匠”,从前的人有一段‘四言八句’,为此类工匠艺人排定下一个座次。
      那首歌句儿(歌谣)如此叙述:“金银铜铁锡,岩木雕瓦漆,篾伞染解皮,剃头弹花垒”。   
      排名最头前的金银匠人,这个,无须赘述,世人多知晓此类工匠。时至今日,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这种历史悠久且又古老至极的工匠。此种手艺工匠,用金银作为原料,把老一辈衣钵相传传承下来的精湛手艺,通过一双巧手再经一番精巧的煅打敲锤,同时辅之以吹,烧,弯,绕,再加上聚精会神的精雕细琢,将金银打造出种种光怪陆离,式样精巧,尤逗人喜爱的首饰饰件挂件等等物品,令人披挂于颈项上,胸脯上,耳垂上,手指上,用来炫耀显赫,展示财大气粗,示人以无上之尊荣!
       铜匠艺人,使用黄铜,紫铜,白铜,红铜之类为原料,通过熔炼浇铸,再辅以敲敲打打,精锉抛光制造出式样繁多,奇巧无比的各类锁具,家具饰件以及炊具(譬如铜壶,水烟袋)之类。
       铁匠一类的手工业者,如今渐渐萎缩。先前的这类匠人,多是些打造农具,使用工具。如今世界,对于铁匠这门行当的需求,日渐减少。原因在于,一者因其工艺显见得落后于时代,二来是这门手艺,既辛苦嘛又费力气,年青人不想学它。更加制作出的东西,尤显得粗糙不堪,比如日常所用的菜刀,先前全是靠铁匠挥舞铁锤一锤一锤地敲打出,刀面显见得凹凸不平,且还漆漆黑,又极易生锈,把得几天不摸,便显得锈迹斑斑。而现如今的菜刀哩,多是用锻压机械压制出来,不仅每把刀的样式一致,厚薄均匀,尤其显得光亮无比。两相一比较嘛,当然是机械锻压出来的菜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有的一些活路,渐次被先进工具所替代,世间需要铁匠们打制的物件,越来越稀少,更加其中还有个收入少的根源存在,更加不为人所挂念。记得当年, 当‘愤青’的年月内,年轻人中间流行着一个段子,那话儿说:前世造了孽,今生学打铁。耳旁叮咣响,一身漆漆黑。每月三百‘毛’,几时才能讨得成堂客?
       说到锡匠么,现在的人会理解成这是以锡作为原料,制作用器具的工匠吧?非也!‘锡匠’并非是使用锡这种金属材料制作器具者,更何况,金属锡的价格那也是相当滴不善,一般人家使用不起。之所以称其为‘锡匠’,乃是此类工匠是利用了锡的低熔点特性,用来焊接马口铁之类的工匠艺人。从前年月,但凡衣食无忧之辈,日子过得活泛不过的小康之家,使用铜器不起,且又喜欢讲一个斯文体面,便转而求其次,常买些用马口铁之类焊接成的水壶,桶儿,用来挑水煮茶。于是者也,应运而生,成就了锡匠这门手艺。
       篾匠么,指的是将山上砍来的楠竹,桂竹等等之类的大小竹子,用迟到把篾刀,盘在手中,将翠竹给破成一条一条,再用刀刮去内簧,然后剖为细细的篾条或是篾丝,或平铺于地上或盘在手中,将细细竹篾编织成篾席,花篮,晒盆等等家用器具。
      至于伞匠么,道的是从前制作雨伞的匠人。先前年代,但逢落雨天气,又有要紧事儿得出门办理者,要么是披一床蓑衣于身上,要么是打一把雨伞迈出大门。那时候的雨伞,便是用竹片作为顶盖,用棉线一根根串连起来,再于竹片之上,蒙几层用构树皮制作的纸张,叫作‘皮纸’的,然后,涂抹上几道‘柿油’。晒干之后,再涂抹几道桐油,起到隔水防潮之用。下雨的时候,将伞撑开起,人藏于下面,既轻又巧,更可遮风挡雨。
      顾名思义,染匠指的是从前染制布匹的工匠。有现代化工之前,民间百姓染制布料,多使用天然染料。我们当地至今还留传一句歇后语,说的是:有了绿衣儿(服)穿,忘记了槐花树。这话说的是用槐花树的树皮,捶烂后取其浆汁,用来染制绿色衣料。
      皮匠呢,讲的是从前制作油鞋,钉鞋,木屐的匠人。扯到木屐,有必要絮叨几句,不然的话,许多人不明白这是个啥东东。解放之前,中国没有橡胶生产,那个时候,橡胶全依赖进口。用橡胶制作的东西,因为是舶来之品,价格那也是极其的昂贵。不似现今,天若下雨,道路泥泞,人都着一双橡胶套鞋或是塑料雨鞋便可以套上双脚。从前的那时候,大热天里,人多打一双赤脚,来去去无所牵挂。可一到冷天,尤其冰天雪地时节,再打赤脚这人可就受不了哦。为着方便,也不想脱下那双暖烘烘的布鞋或是棉鞋,若要出门,便在布鞋上面再套一双木屐。这木屐是用木板子做成底子,再于木板鞋底的下面,牢牢地钉上四个方头的大铁钉子,双脚踩在上面,那是稳稳当当,暖暖和和,舒舒服服。木板子的上面呢,于前头蒙上半截牛皮,再用些钉子给拴得牢实紧靠,然后涂抹上几遍桐油,候到干燥,便能隔水防潮。钉鞋与油鞋,或由自家先衲成鞋底,量一个准确大小合适的尺度,再交付给皮匠,由皮匠去穿针引线,做成鞋子,再于鞋底,隔一定间隙,钉上钉子,然后,将鞋子放入桐油内浸泡上几日,等到油浸透,再候到干燥,则由皮匠用楦头给扎紧定型,便可穿于脚上于泥地上行走奔跑。鞋底安装得有钉子的,称之为‘钉鞋’,没得钉子的,则称作‘油鞋’。这东西便是先前年代里头的防水胶鞋或是套鞋,专用于下雨落雪时候使用。
         ‘鎅匠’,于大分类中,应当是木匠的一个分支。此种匠人,是将完整的原木,固定在一对‘木马’上,两个人于对头站起,手挽着大锯,你一来,我一往,将硕大的原木,鎅成厚薄不同的枋材与板材。他们所作的一切,终不过为的是便利后面的木匠使用木料时得心应手罢了。因为有这‘鎅匠’,故而常桃一带民间也就有了一句不雅的‘歇后语’——‘鎅匠’的JB不住吊!用来形容那些手不停,脚不住的伙计们。
        剃头匠乃是先前年代的称号,不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叫作了理发师或者发型师。
        弹花匠呢,是制作床上铺盖——棉絮的匠人。使用的主要工具,类似于一张大弓,匠人把弓背的那一边,背负于身后,再将一把弓弦伸展于眼前,手中拿把形似手榴弹的木纺锤,不停地敲打着牛皮筋制作成的弓弦,直弹得弓弦不歇气地颤动,发出不停地嗡嗡鸣叫。自古来,咱中国便是用这种古老方法,将原本蓬松如雪的一大堆棉花,用弓弦纺弹得更为蓬松,更加保暖。待到整床棉絮弹完毕,再又层层叠叠,铺放于展开的门板之上,用一个叫作:碾盆的东西,人站立于上,在蓬松的棉花上面,梭来荡去,将雪白蓬松的棉絮,搓揉成丝丝缕缕的纤维,相互粘连于一起,不至于分开脱层。然后,在初具规模的棉絮上面,又横横纵纵,交叉往来,拉扯上无数根棉线,使之绷连成为一个整体。至此,一床上好的棉絮才算是完工。   
      垒匠这门行当,已然消失掉好些年头,现时下已然绝了迹,眼目下既便连这东西的遗物,那也是极难寻到。四十岁以下的人,恐怕大多不知晓这行当是做甚么的。扯起这话题儿,少不得又要罗索上几句。人要吃饭,先得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加工的头一道工序,得把稻谷外面的那一层谷壳给脱掉才行。先前的年月,用来脱掉稻谷外表粗壳的那一种工具,便叫作:垒子。制作垒子的匠人,则称作‘垒匠’。
      制作垒子,先得将楠竹破开,再一一剖成鞋绳子粗细的楠竹篾丝,用来编扎出一个上下收紧的口子,且能盛装下土末子的‘桶桶’,须分成大小一致,上下两层。下层的‘桶子’,固定在四个或是三个木脚的上面,然后,分层倒入干燥过性的黄土末子,再用工具筑得紧紧巴巴,待快要筑平桶口时,用手工细心地在黄土间楔入用榔树木头劈成的,长约四五寸的木片片,牢牢地植入黄土中,并于木片间隙中塞满黄土,慢慢地用工具夯紧实,捶得平整又光滑。等到筑紧实的黄土干燥,这泥块则坚硬如石,至此,方可使用。使用时,先将上下两片合为一体,如同从前的石磨一般,楔套得天衣无缝。然后。把需要脱壳的稻谷,倒在上面,如推磨一般,将垒子推动起来,脱掉粗壳的稻谷便纷纷往下掉落,粗壳与米则从垒子周围的木片缝隙中纷纷掉落下来,再用器具盛装起,倒入风车中用手摇动风车的叶片,叶片转动,风乍起,吹开轻飘的粗壳,余下的便是大米。大米中间,自然还存留有许多未能脱去粗壳的谷粒,接下来的事,便一齐倒入石碓中,人站立其上,如鸡啄米地,慢慢地用脚踩了碓头舂米。最后,便是用粗筛格,罗筛罗,除掉米糠,剩下的便是大米。
      这种米,远不似现今所吃的大米,那时候叫作:旗子米。米的表皮显得粗糙,米粒颜色黝黄或黑黑,讲究的须再加工一番,方可入得口去。记得小时候,太阳下得山去,天刚黑定,上床睡觉似乎又还早了一点,老一把坐着又像是板凳上长了剌似,如同父母开骂的那般:神象似插不稳的一支蜡!纯粹的一筒驴子骨头!
       为使我等规规矩矩,老老实实,‘遵纪守法’,不致乱动弹,便不让你闲呆着,大人们拿来个空酒瓶,里头给灌上齐颈口一满瓶‘旗子米’,再塞给一根楠竹削就的竹棍,棍子的一头大,一头小,且用两只脚板将那酒瓶子夹得紧紧,手中拿着竹棍,将小的一头插入瓶中,双手握紧棍子,不停地插上插下。老做着这等重返工夫不光累人且更乏味,要不了多久,人就得打瞌睡。迷迷糊糊中,猛然被一声断喝或是父亲的一丁拐儿,给从痴睡中一把惊醒。于是乎,又接着插那酒瓶中的糙米。如此往返大概得一个小时,这活儿才算是完成。
       如今想来,似觉得这‘旗子米’更合乎人的养生之道。咋哩?因为这糙米外面附带着的那些个米糠,按照现在的科学道理,该然不知附带着好些个的维生素A,B,c,d,e……啊!可惜那时候的人不懂科学,老觉得这‘旗子米’外表粗糙,颜色黝黑,不如精米的味道好嘛且又养人,硬生生要将它给去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5 14: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那些逝去的旧时手艺匠,与传统生活息息相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5 15: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5 19: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民间对于各类工匠,有一个泛称,统谓之“九佬十八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2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庭湖西秋月辉 发表于 2015-6-15 14:22
怀念那些逝去的旧时手艺匠,与传统生活息息相关啊。

只怕是风光不再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6 12: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要消失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21: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剩下的也为数不多,且正在苟延残喘!再过得几十年, 恐怕得去书上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8 17: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艺在手,饭碗不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8: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州方远 发表于 2015-6-18 17:54
手艺在手,饭碗不愁。

天干涨水,饿不死手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民间对于各类工匠,有一个泛称,统谓之“九佬十八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2:06 , Processed in 0.0359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