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01|回复: 21

(侄婿散文)尹氏“天水堂”里的外姓人与本姓人(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8 06: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18-4-9 20:02 编辑

尹氏“天水堂”里的外姓人与本姓人(上)


——献于妻氏祖母陈老孺君百年诞庆


孙婿  谭光讯


        奶奶姓陈,不姓尹;我姓谭,也不姓尹。奶奶是嫁入尹家,我是娶尹氏妻,跟尹家结缘的方式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一样的尹家人。我们是一家人。

        奶奶我没有见过,上坟祭祖时,偶有听闻;2014年爷爷百年诞庆时,也有所介绍。最近,因为准备奶奶的百年诞庆,涛玲在不遗余力地回忆奶奶,有时不停地求助老妈,我自然也有幸旁听。但我有点不求甚解,基本不主动介入,因此了解仍少。对我来说,奶奶应该是一个很陌生的人。这当然是指对奶奶体形外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了解上。但奶奶已传下四代后裔,我接触了其中的多数,虽说因为秉性不同、受教育不一、所处环境有别等,大家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不尽一致,有的差异甚至较大,但共性也是明显、突出的,比如家族荣誉感,比如勤俭持家,比如敬孝尽责等。这些当然都跟奶奶相关,所以,从奶奶后人这个视角去了解、感受奶奶,奶奶应该就不陌生了。

        奶奶的后辈人,我最先接触的似是五叔,那还是30多年前的事了。但我跟若芃六公公、六婆婆(即五叔七姊妹的亲堂弟与堂弟媳)的接触,比这要早很多;不过那时他们的身份都是谭家的至亲后人,当时我们都是谭家人。

        那时恢复高考不久,英语、生物科目还在成长期,重视程度自然不能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相比。五叔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是理科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及文科生,但语文也是绝对的重点科目,我觉得自己也下了很足的功夫。无奈,高考成绩下来,其他几门主课都不错,唯有语文差1分才及格。为此,至今面对五叔还难免汗颜。

        五叔那时还没有当学校领导,是专任语文教师。因为时间久了,很多事情都淡忘。但我印象中依然清晰的,是五叔教我们的一首“课前诗”。那次早读,五叔在黑板上板书了我们课本外的第一首诗:李绅的《悯农》。这时离我成为尹家人还早着哩,可以说,跟尹家结缘的影子都没有。也许因为那时主要忙于解决温饱问题,考大学的首要目标是跳出农门,找个能吃饱饭的地方;所以对这首诗的记忆不能不深,却又难免几分辛酸,毕竟是要逃离农门啊。奇巧的是20年后,谭若芃在幼儿园期间画的一幅连环画竟然也是这首李绅的《悯农》,好像这还是他唯一的一套完整的连环画。这也许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传承吧。尽管谭若芃画这首诗时的生活条件,跟20年前已有天壤之别。

       30多年前教我语文的五叔,给我的另一个较深的记忆是他曾喜欢拉手风琴。后来有了网络,才听到五叔的歌唱;同时也开始读到五叔的诗歌。不过,五叔更看重和追求的是家族的发展、兴旺,他要做的是家风、家德的传承者、引导者,这是他价值的体现,更是责任担当。五叔的传承和引导,自然离不开、更少不了尹家人的响应和支持,而站在响应和支持最前列的应该是承娥丫(方音阳平声,即“姑姑”,后同),其实就是传统称呼的五婶。五叔的传承和引导总是要亲力亲为的,这就少不了承娥丫做后盾。如果说五叔和承娥丫走到一起是缘分,那他们的相伴相随,便体现了他们间的默契。

        我接触承娥丫要比接触五叔晚很多,接触承娥丫已是我也成为尹家人的时代了。民以食为天,承娥丫就掌管着家中这块天哩,对承娥丫的印象自然是从吃开始。记得去年“尹氏天水堂群”再一次扩张时,应该是五叔说承娥丫还没有进这个群,似乎也无意加入,听上去像是有几分落伍、跟不上时代步伐似的。当时,我跟涛玲说,千万不能这么看,承娥丫掌管着天哩,是不能不有这份自己独特的把持的,这也是一种气定神闲;五叔少做几首诗,少唱几支歌,只是会少获些赞,但家人没饭吃,那就不一样了。几次听涛玲说起:有一次承娥丫病了,做不了饭,五叔倒是勇敢地上了,但很快露出短板来,涛玲也壮着胆子助攻了,随即也知难而退了。管人饮食,哪有那么简单,这可是一门系统学问。比如买菜,得有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知识,还得懂纯天然、大棚、反季节什么的,有没有使用激素、是否转基因更要理清;付钱得懂市场经济学;而切菜、配菜、烹调更是技艺、营养、人文、风俗,还有个人生理、心理、口味等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项也不能缺。而且管人饮食讲究的是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更涉及待客、育人等等,是学问,更是操守。承娥丫持家的好口碑,跟她的禀赋天分有关,但更源于她的历练和担当。
        同样是管人饮食,而老妈受到的待遇,至少最近几年,跟承娥丫却有很大的不同,老妈管“天”总受些责备。应该是一个星期前的一天中午,涛玲跟我说她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人反省:吃老妈做的饭,还老责怪老妈。我想转机来了,就告诉了老妈:你不用再怕涛玲批评你了。谁知晚上又出了另外的状况,老妈还是挨尅了,弄得我灰头灰脸,再也不敢说什么话了。不仅在桂林,在广州也是这个待遇,简直如出一辙,女儿都是不留一点情面的训导老妈:总是做多,还屡教不改;过夜的东西是不能吃的,你做这么多,不是要浪费掉,就是要把人撑肥。其实,老妈已经进步不小,她甚至还去查阅过资料:每个人每天蔬菜应该吃多少,主食多少,她并没有超量呀。而且,以前的日子,特别是穷日子,儿女上学那段时间,给她的印象太深了:不论做多少,都只少不多的呀。儿女们食量变化如此之快,着实超出老妈的想象。老妈有时甚至为取一次米都费劲周折:她们说了一杯就够的,但恐怕不够吧,还是加一点,就半杯吧,半杯加下去,又想起她们的叮嘱,还是取回一点吧,那就取半杯的一半,真是纠结呀。但不论过程怎样,老妈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怎么就不能给她点鼓励呢,难道给人鼓励就那么难?可能是因为姐妹俩拿准了老妈的“软肋”:把吃不完的倒掉,那怎么能下得了手,而放到第二天再吃,或者把人撑肥,都不利于健康,更是老妈不能接收的呀。所以她们才如此理直气壮、毫无顾忌吧。面对如此凌厉的攻势,老妈基本不予反驳,似乎不置可否,但老妈肯定是心里有数的:你们有你们的理,我有我的心,嘴长在你们身上,你们去说吧。也许因此,似乎应该剑拔弩张的局面,倒呈现出相安无事、盛世太平的景象。

                                              (光讯系广西桂林辰山电科所高级工程师)





psb家族文化4.jpg
psb家族文化2.jpg
百年会9.JPG
百年会22.JPG
1511174269898933.jpg
20171103052624594.jpg
201710090809326934.jpg
c89cdc7adf941b8215fd1c.jpg
de3a7a27-16e9-40f5-a9fd-bfde3d6d2c00.jpg
t014f8ffd6d17877df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6: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尹氏家谱印刷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6: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丶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9: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丶大开眼界,连忙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5: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8-4-8 06:52
尹氏家谱印刷得很好。

谢寒儒先生首席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5: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18-4-8 06:52
欣赏佳作丶点赞!

谢汉平先生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5: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18-4-8 07:18
欣赏佳作,点赞。

谢新泉先生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18-4-8 09:13
欣赏佳作丶大开眼界,连忙点赞!

谢上将军先生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5: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总编先生关注推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5 10:48 , Processed in 0.0383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