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18-4-23 05:11 编辑
悠然的回忆14 岁月如歌
陈贤明/作者 天风/责编
七 以粮为纲(中)
打硪时,精、气、神高度融汇,手脚并动,整齐划一。打完一节后,众人的脚步自然地随掌硪人挪动半步。因此,打硪是世界上最整齐最优美的舞蹈。
随着硪起硪落,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堤坝,建起了一座座实用的水库,水库为粮食的保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库产生于那如诗如歌的年代,打硪的场面留在我孩提时代深深的记忆中。
为解决我县澧水以南丘陵地区大面积灌溉问题,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临澧县青山水轮泵工程,于公元1966年下半年动工了。
澧水河发源于湖南省桑植县,流经张家界、慈利、石门后,在临澧县新安镇处,宽阔的河道中间有一片江心洲,叫洞子坪(分上洞坪和下洞坪)。该洲长约2000多米,宽约500米。河南岸有一座大岩山,叫青山。山的一侧面河,山脚伸入河床。这种地理条件和地质特点为青山水轮泵的修建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青山脚以西大约1000米处的澧水南岸到上洞坪一生产队处,先由一道拦河坝将澧水拦截,河水便择路从洞坪北岸与新安镇之间的河道顺流而下。青山与洞子坪南岸之间的河道便袒露了出来。这便是民工们施工的主要场所。
在秋高气肃,金风送爽的日子里,全县抽调的几万民工从各个乡镇开赴青山,驻扎在洞子坪沿线和杉板公社的青山、坪山大队一带。
清早,当嘹亮的军号声响起,民工们以军人的速度准备好一切,以军人的气魄奔赴工地。工地上红旗招展,整个河床像一片红色的海洋。欢歌笑语。人声鼎沸,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冲洗过的砂和卵石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一方面降低了河床,又为船闸、机房、桥墩等的建设准备了石材。
从青山脚下的“扁担岩”、“牛屎垭”、“蜈蚣夹”传来“铛!铛!铛!……”一遍热闹的声响。那是一些民工在钻炮眼。一个人掌铁钻杆,另一个人轮大锤。当大锤一打下,钻头处便飞出三五个火星。钻炮眼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那岩头硬度很大,每两个人半天只能钻好一个眼。手上打了好些血泡。不过劳动人民从不把打几个血泡当一回事儿,到后来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中午和晚饭时,是放炮炸岩的时间。这时广播响起:“请大家注意!开始放炮啦!注意安全!”接着“咚!咚!咚!咚!咚!咚!……”大约五十响连珠炮响彻云天。这是炸红岩的声音,那声音与花炮中的“五大雷”相比脆度大得多,脆十倍不止。炮响后,只见白烟升空,随风飘散。
炸到山的下部是青岩,炸青岩的响声与炸红岩相比还要高一个八度,“嘣!嘣!嘣!嘣!嘣!嘣!……”其声音更响更脆。
就这样每天中午一阵炮响,傍晚一阵炮响,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其中除去春耕,双抢农忙季节和一年中的雨季)。放炮使整个工地笼罩在要干一件大事情的自豪而喜庆的氛围中。
山被炸开后,运岩也不是一件简单活儿。红岩运到划定的区域。两百多斤的岩头用鸡公车推,一百多斤重的岩头由两个人抬,小一些的用土筐挑。运岩就像蚂蚁搬泰山一样。在没有吊车等机械的条件下,人力将岩石一块一块地垒上去,垒成了堤坝、桥头墩、水电站所需要的基地。
青岩比红岩的硬度大,派上的用场更重要。在上游一大片河床上,一百多个石匠用小铁锤和铁钻不停地敲打着。将大块的,小块的青岩修理成形成料,用以建造船闸,机房的基脚及做护坡之用。场地上一片“叮叮!铛铛!……”的声音,好像很多乐师在同时敲打着古代的编钟,悦耳动听。
挖基脚是一项艰难的工程。船闸、机房、桥墩基脚均深挖至少20米深度,一直挖到青岩层稍下一点。这可是为后人创下的千年基业,马虎不得。常言道,脚稳大厦牢。能挖动就用十字钩挖,不能挖动就用炮炸。到深处时,炮炸后,大岩头要用铁锤敲打,打到能使两个人抬得动的大小为止。柴油抽水机是唯一的动力机械,工地上几十台大型柴油抽水机一天到晚“轰轰隆隆”响个不停,抽去从底部浸出来的积水。有时因人踏成泥的页岩的岩浆泥巴一天可积0·4米(一尺多)深。岩浆泥粘度很大,你一脚他一脚就像在打糯米糍粑一样。运泥的土筐泥越粘越多,土筐越挑越重。后来,有人想了个好办法,用布兜运泥,这才解决了问题。
用钢筋、水泥、砂石建造机房、船闸、桥墩是一项抢时间的工程。为避免因天气变化带来的麻烦,全县十万民工青山大会战。实行的是“三八”工作制,日夜不停地干。工地上人山人海,黑压压一大片。运料的人流在河床上做分子运动,时不时发生分子碰撞。抬钢筋架子的人与运水泥的人肩膀擦肩膀,挑细砂的与挑卵石的扁担碰扁担,稍不留意就会“扭起秧歌”来。主体部位“掌做”的师傅们口中喊着号子,“嗨”地一声将水泥砂石使劲地筑进钢筋架中。
每天都有慰问团到工地上慰问演出。有学生,也有一般群众。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是乐器演奏。工地上的高音喇叭中不时地向慰问群众汇报战绩,表扬先进个人和先进团体。那场面装点了青山如火如荼的景色。
晚上,大型探照灯把工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民工们想到为了子孙后代造福,再苦再累也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