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的石门名人——郭东史 郭东史,字希隗,晚号枣园,清光绪十年(1884)生于苏家铺乡乐家村。报人、史学家、文学家、诗人。 潆水临村东流,丹羽山面户耸立。郭东史的著述常以“丹羽山馆”署名。郭东史少时师从刘孔阶,习经史、文选、唐诗、宋词。年l4,拜词镇珩门下,力攻史学。17岁,入岳麓书院,受业于长沙王先谦、湘潭王闯运等名师,以第三名入学。两年后,废书院,兴学校,东史回石门辟丹羽山馆,治经史之学。 光绪三十年(1904)后,辗转汉、宜、湘、澧间,入同盟会,与宋教仁、黄钺、蒋翊武、曹圭如、杨洛槎等人共谋革命。后进湖南政治学校,参加南社文会。民国3年(1914),去北京,入财政部习计政。与陈立三、林纾、梁士贻、罗悖融、陈衍、易顺鼎等为文字交。旋充报界记者、北京律师、交通部法规委员、商大历史教授。继出任黑龙江秘书记者,曾北出满州里,直至西伯利亚。返平后,与朱季甄、杜竹宜、邵漂萍等7人创办报界联合会。当时中外报界,加入者700余人。回湘后,连任《民业日报》、《计政月报》社长及赣、鄂宣抚使署上校军法处长兼秘书长等职。郭又系法政监狱会自治学校创办人。 1927年春,郭游历上海、青岛、浙江、厦门、漳州等处,连任海军总司令部顾问、梅州五县财政局长。回南京后任军政部荐任科员,并充国学会36撰述员之一。l931年,东渡日本,供职留学生监督秘书、中国文学会会长、太平洋学会成员,间就雅文会传授古诗文辞。入明治大学,研究法律学。此间,与周树人、丁玲、郭沫若、谢冰心等人过从甚密,曾印发《丹羽山馆诗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史离日回上海。第二年,受石门中学聘,后又执教九澧中学。抗战胜利后,拟筹措旅费,去沪、宁、东京、长沙各地,查取所存书籍文稿,回福田乡枣园隐居。曾说:“叨天之幸,使吾得以名山著述终老,他无簪望也。”不意因体弱多病,竟于l947年2月21日,病逝于九澧中学。寿63岁。葬县城后天门山郭氏义地。 东史一生力主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无论任职政界、军界、报界或从事教育、避难隐居,所为诗文无不以工业强国为主导思想,言皆有物,语不离宗。著有《212业强国论》。对家乡九澧流域之开发,多有论述。曾纂辑《国文新篇》,专取当代名人文章,大加删订,间或注释一、二,并为长序,阐明主旨。辑有《左宗棠请开船政局疏》,《孙文上李鸿章书》,及诸名家国外游历、书牍等共78篇。新旧兼赅,体大思深,切合工业救国的一贯主张。 其诗作更以山水见长。早年作品《丹羽山馆诗选》中写有《丹羽寺》:“一寺矗天半,孤光万仞中。春来积雪满,晃晃日轮红。”又《渫水》:“地远无舟楫,安居异避秦。机心久忘却,何必问来人?”意境深远,不同凡响。 晚年执教九澧中学,虽年逾60,精力衰颓,但教学极为认真。卒后,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曾致唁电衷挽:“艰苦治学,老而弥笃;宏教育才,兰陵耆宿。工业强国,觉世镛民;修文遽赴,永式芳型。”为东史一生作了确切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