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98|回复: 19

【原创】湖因他而兴,他因湖而名(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1 09: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因他而兴,他因湖而名(之二)
——追忆省劳动模范龙跃前同志

汉寿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周运曙
忠诚直谏
    龙跃前为人正直朴实,说话、办事是实打实,“小港子里撑船——直来直去”,面对总理也敢于直谏。
    那是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了。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听取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权利与义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忽然打听到,周总理正在主持召开关于粮食的座谈会议,可惜没有湖南的代表。此刻,他有多少真情要反馈,有多少心里话要诉说啊!心里一急,他便顾不上礼节闯会了,成为座谈会上的“不速之客”。总理见闯进来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代表,看他那神态就知道准是有“军情”急于禀报,不但没有嗔怪,而且客气地请他坐下来,总理要听取这位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主席家乡人大代表的呼声。
    他坦言地告诉总理说:“闯会了,真不好意思,请您原谅。我想告诉总理,我们那里的粮食不够吃,好多人饿肚皮。”他告诉总理,他来自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常德地区,每人每年才三百五十斤口粮,根本就不够吃,做起工来没有劲。他请求总理,能否把口粮标准再提高一点。
    总理几乎一字不漏地听取了龙跃前的汇报,心情沉重地说:“那太少了啊。”总理还关心地询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什么困难,等等,他都一一如实汇报。那天,总理还夸奖了他敢于说真话,说是好久听不到来自于第一线的声音了。龙跃前很受鼓舞,决心回到家乡后,把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的精神贯彻落实好,更好地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绝不辜负总理的希望。
大干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64年,已是红菱湖党支部副书记的龙跃前,时刻牢记着毛主席的教导,肩负着省委张平华书记“一化带四化”的嘱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干群修公路、挖渠道、平土地、筑涵闸、搞绿化,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他作为总指挥,哪里有困难哪里上,统筹协调样样在行,思路清晰,决策果断,推动有力,无论是烈日高照,还是冰天雪地,他总是冲锋在前,奋战在工地上。
    从1966年起经历两年苦战,红菱湖的农田水利建设已初具规模,走在全县前列。当时流传的几首打油诗,赞美了红菱湖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
    新水渠儿修得牢,过渡过港安渡槽。
    哪怕老天不下雨,寅时要水卯时到。
    低水渠儿宽又深,底下埋的幂水碈。
    哪怕老天飘泼雨,不怕淹到田半分。
    ——这是赞美渠道的。
    禧树一把伞,椿树像电杆。
    不稀也不密,好像兵排队。
    ——这是赞美绿化的。
    晴天无包雨无瘪,吹风落雨都走得。
    车辆来往嘟嘟叫,八方财富屋里接。
    ——这是赞美公路建设的。
    还有赞美农作物丰收的:
    瓜满地,豆满路;
    棉花炸得像雪球,稻浪滚滚金子流。
永葆本色
    龙跃前出名了!红菱湖也出名了!湖因他而兴,他因湖而名。
    1964年2月,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学习红菱湖运动的通知》,同年3月25日,中共常德地委作出《关于开展学大寨、学毛田、学红菱湖运动的决定》。之后,《湖南日报》对红菱湖作出系列报道。省委号召全省广泛开展“学习红菱湖经验,为国家争作贡献”活动。真是殊荣连连,一路赞歌!然而,对这一切他却非常低调。
    1964年后,他先后担任红菱湖大队党支部书记,周文庙人民公社革命委员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县革命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常委(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
    虽然职位一路升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农民本色,依然是那样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依然是那样身先士卒,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每每从上面开会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换下衣服,一双赤脚或者穿上草鞋,在田间地头劳动起来,压根儿没有半点官架子。
    1977年发大水,红菱湖第七生产队有个百亩土障渍水严重,如果不及时抢修和排渍,汹涌而来的洪水不仅淹没田园,而且威胁到这个生产队一百三十多口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即召开抢险救灾动员会,拿出应急方案,调动百多劳动力和三十台抽水机日夜奋战,他亲自指挥,一连七天七夜苦战,土障儿终于被保住了。在别队减产的情况下,这个生产队却增产六七万斤,干群无不万分地感激他。1978年8月,已是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委员的他,应地委的邀请,前往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在领袖遗体前,他默默地三鞠躬,充满悲痛。他告诫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应不忘毛主席的教导,常接地气,不应有特殊之处。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很少在群众家里或生产队里吃饭,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有一次,他来到红菱湖第二生产队检查农业生产,好客的主人特地为他做了几道可口的菜,可是,待饭弄熟时,他却走了。他有职有权也有人缘,但是他从不让自己的家庭搞特殊,从不为子女伸手要招工、入学、转干指标。他一生忠直朴实,正气凛然,光明磊落,虽然辞世多年,但家乡人民依然深深地永远怀念着他。

2017年5月18日


背景链接:
    龙跃前(1935~1995年),男,汉族,汉寿县周文庙乡王家铺村人。1942年入读村小,12岁辍学务农。18岁任王家铺副业队队长。1959年4月入党。25岁任开发红菱湖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30多名队员围湖造田,艰苦创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6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1965年,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5年后,先后担任红菱湖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副组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常德地区的省革命委员会委员。1975年县芦苇场副场长,1995年9月病逝,享年6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09: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09: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龙跃前为人正直朴实,说话、办事是实打实,“小港子里撑船——直来直去”,面对总理也敢于直谏。
    那是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了。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听取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权利与义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忽然打听到,周总理正在主持召开关于粮食的座谈会议,可惜没有湖南的代表。此刻,他有多少真情要反馈,有多少心里话要诉说啊!心里一急,他便顾不上礼节闯会了,成为座谈会上的“不速之客”。总理见闯进来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代表,看他那神态就知道准是有“军情”急于禀报,不但没有嗔怪,而且客气地请他坐下来,总理要听取这位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主席家乡人大代表的呼声。
    他坦言地告诉总理说:“闯会了,真不好意思,请您原谅。我想告诉总理,我们那里的粮食不够吃,好多人饿肚皮。”他告诉总理,他来自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常德地区,每人每年才三百五十斤口粮,根本就不够吃,做起工来没有劲。他请求总理,能否把口粮标准再提高一点。
    总理几乎一字不漏地听取了龙跃前的汇报,心情沉重地说:“那太少了啊。”总理还关心地询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什么困难,等等,他都一一如实汇报。那天,总理还夸奖了他敢于说真话,说是好久听不到来自于第一线的声音了。龙跃前很受鼓舞,决心回到家乡后,把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的精神贯彻落实好,更好地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绝不辜负总理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0: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坦言地告诉总理说:“闯会了,真不好意思,请您原谅。我想告诉总理,我们那里的粮食不够吃,好多人饿肚皮。”他告诉总理,他来自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常德地区,每人每年才三百五十斤口粮,根本就不够吃,做起工来没有劲。他请求总理,能否把口粮标准再提高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职有权也有人缘,但是他从不让自己的家庭搞特殊,从不为子女伸手要招工、入学、转干指标。他一生忠直朴实,正气凛然,光明磊落,虽然辞世多年,但家乡人民依然深深地永远怀念着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4: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6: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给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6: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6 20:43 , Processed in 0.0409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