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霜筱 于 2018-6-14 21:18 编辑
他们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社” ——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纪实 杨 卓 群
早已听说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常德市生物科技界,“立足农村,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几位摄影爱好者相约,趁仲夏时节去那里参观访问。
这一天,细雨纷纷,凉意浸体。我们乘车到芦荻山乡政府的车站,经熟人指点,沿着乡村水泥小道,来到公司所在地——芦荻山乡芦山村三组。那里遍野树绿、草青、花红、蛙闹、鸟鸣。在这生机勃勃的世界里,我们要用眼睛,用相机见证一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型科研企业……
(一)
在香樟、槐柳的环绕中,我们找到了低矮的企业大门。门口两侧悬挂的长方形不锈钢牌子却十分醒目。右侧,其一为:“国家示范社湘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其二为:“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示范社”;左侧,其一为:“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二为:“药用真菌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在这四围都是水稻、棉花的湖乡水村里,出现了一个国家级“示范社”,省级“为民办实事示范社”的公司,确实有点威名赫赫了。
走进大门,热情接待我们的是公司董事长马永春的小儿子马文杰先生。他,三十来岁,毕业于湖南大学会计专业,略胖的脸上架着金丝框的眼镜,加之彬彬有礼的谈吐,让人觉得是位儒雅的企业人。我们顺着他的手势,粗略地打量了一下公司的环境,这是公司的办公、科研、加工、培训的场所。远处草木葱茏、阡陌纵横,滴管如网,那是公司栽植实验,开发技术的基地。在这座占地近六十亩的科苑内:满目浓绿,盈耳鸟鸣,它分明是一片世外桃源。
我们一边啜饮着热情的主人递上的石门谷雨茶,一边记录着他介绍的公司情况。
这是一家集食用、药用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加工、扶植农业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中型企业。它成立于2009年,现在拥有资金总额几千万元。公司下设生物工程,品种引进和选育,高新栽培技术实验,菌产品深加工等四个团队。此外,开辟了三个菌类产品生物科技示范基地;还建立了产品销售部和为农服务技术推广部。公司有技术人员和职工一百四十来人。其中,教授级的专家十八人;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二十多人。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马永春、刚达花甲之龄,从事生产科研三十多年,其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是常德市生物科研方面的权威,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
公司组建伊始,共产党员马永春就组织筹建人员学习讨论了国家制订、颁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农业发展的论述。其中一段话震撼了他们:“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自主创新向产业转化的基层科技体系非常落后”,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去驱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等”。
以上论述也明确地指出了研究和推广涉农科技的企业必须走的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去推动农业的增产增效,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壮大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统一了认识,他们便于2009年,在常德市、武陵区和芦荻山乡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落户在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芦山村三组。他们决定以生物科技的研究开发为依托,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效,在科技创新,形成产业链的科技体系方面做一点铺路搭桥的工作。
他们扎根农村九年了。这么多年来,他们秉承办企业的宗旨,坚持实践“公司+协会+基地+村组”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芦荻山乡以及附近区县的村组,建立了十多个生物科技实验基地,并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指导,以及知识和实践的考核等办法,先后培训出八万多位生物科技方面的技术骨干,有近十万农户成为了食用、药用菌的专业户,每年收获各类鲜菇20多万吨,赢利几十个亿。同时也运用菌棒的营养袋沤制了几十万吨有机肥,改良了上千顷土地,为农业的增产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生物的科技创新在广大的农村为农业全面科技创新开了一个好头,树了一个好样板。正因为如此,国家和省里才相继为这家公司授予了:“国家示范……合作社”和“为民办实事示范社”的荣誉称号。
(二)
稍微休息,小马又带领我们参观了东方无柄灵芝室内培育基地。六十余米长的大棚内,一畦畦菌床上挺立着灵芝棒。放眼望去:有如参与检阅的军队,直行竖列整齐有序。棒体上一株株灵芝菌,顶着不规则的浅红色菌帽,显得倔犟而有灵气。小马热情相邀:“六月尾七月初欢迎你们再来,那时灵芝长高了,菌帽长大了,那时更好看了”。小马随即从棚柱上取下记录卡,那是灵芝播种,发菌,施水以及突发情况和处理措施的详细记录。他说,这是他们进行实验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的教科书,而每一个实验基地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课堂。有些农民虽然是初来乍到,但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许多农民技术员回村组以后,在培训其它农户的过程中,又有许多创新的东西反馈上来。这样一来,又丰富和深化了他们的科研和培训的内容。
“灵芝是中华传统医药的瑰宝!”小马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起了东方灵芝文化。灵芝是自然界中的一类真菌生物。汉代《神农本草经》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都对灵芝有详细记载:“味甘、性温。服用后,易浸入心、脾、肾、肺四经”,它对补充气血不足,舒筋活血,增强免疫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效。《山海经》最早提到灵芝。炎帝季女,名瑶姬,及出阁之年“未行而卒”。这位热情少女的精气飘荡到姑瑶山,化为“瑶草”,其叶华黄湑盛。谁吃了此草,就能与他(她)所思之人梦中相会。李白《感兴八首》之一的前四句是这样写的:“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李白的诗说明了两点:一、灵芝是我国的特产,其历史至少两千年以上;二、灵芝一出世就为皇帝君主所宠爱,它是中药中的珍品。
然后,我们又随着他参观了其它实验基地。那些地方大都处于发菌阶段,除了水、肥滴管静静侍候着以外,还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随即,我们又来到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陈列室,在那琳琅满目的样品中:有“永春堂东方灵芝破壁孢子粉”,这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发明专利证书的产品,它是“防止癌症复发”和治疗神经衰弱的最佳食疗产品;此外,还有“东方灵芝切片”,“东方灵芝袋泡茶”等十多个生物科技新产品。公司研究开发出上述新产品以后,又在芦荻山乡的部份村组建立加工基地,培训技术骨干,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生产加工技术。促使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产生良性辐射。
(三)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和小马讨论得最多的是:公司在“为民办实事”方面,是如何“示范”的?通过讨论,我们认为:他们做得比较好的有下面几件事:
首先建立“研研、实验、培训”三结合的基地 。比如:“东方灵芝”、“用芦苇栽培香菇”、“秀珍菇”、“羊肚菌”等培植的基地。那里既是公司科研、实验基地,又是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的教学、实验基地。比如2018年上半年,他们在“东方灵芝”实验基地举办了四次培训班,为部份村组培训技术骨干近百人。这些人回家后,又在各自的村组建立培训点,继续培训左邻右舍。通过这样的过程,一个以生物科技为载体的基层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其次,深入到一部份村组办示范点。芦山村三组是公司所在地,这个组过去的农业种植模式是“稻谷加稻草”,因此栽培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为此,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到这个组,传授菌类栽培技术、指导开放菌类栽培基地,帮助开拓菌类销售市场。几年过去了,这个组成为了芦荻山乡“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全组大多数农户也开始富裕起来。此外,科技扶贫也是公司的重点,近几年,他们重点扶持了十五个贫困户。他们不仅上门义务传授技术,指导栽培还把菌棒赊给农户栽赔,待菌类销售以后再收回菌棒成本费。同时,董事长马永春先生几次去武陵区政府汇报,为贫困户申请了一部份菌类栽培的补贴。芦山村三组刘永辉,今年64岁,本人体弱多病,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又患有先天性痴呆症,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公司便派专人和区乡政府扶贫工作组一起帮助他家脱贫。公司还拿出一部份钱,为他家破烂不堪的房子修整一新,然后定期上门指导食用菌的栽培,当场解决难题。菌子收获以后,公司又以优惠价格收购。连续三年的扶持,终于摘掉了刘家的贫困帽子。这时,刘永辉的身体状况好多了。他逢人便说:“永春堂是俺家的救命恩人!”
其三,下大力气研究开发羊肚菌。这种菌子,适宜于栽培在地势低一点的水稻田里。在农村推广开来,完全可以形成“羊肚菌”——一季水稻(蔬菜)”的产业模式。从去年开始,公司特地安排了几亩实验地,栽种羊肚菌。两年的实验结果,让人高兴地看到了它的良好前景;羊肚菌以麦杆和营养袋作为载体,在当年的九、十月间,栽植到晒干的稻田里,到第二年的正、二月间就可以收获。而且在生长期间可以不要人管理,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一季水稻(蔬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大量的麦杆和营养袋,放水沤制后,便成了改良土壤的优质有机肥。稻田经过水的浸泡和耕耘后,再种植一季稻,每亩可收获八百公斤左右的稻谷,而且谷粒饱满,米质上乘。他们算了一笔账,实行“羊肚菌——水稻(蔬菜)”轮栽制后,每亩的收入可以达4500元到5000元。与单一栽种水稻(蔬菜)比较,每亩净增值达两千多元,这样就促进了农业的增收增效。公司的打算是:试栽成功后,申请政府部门支持,先在部份乡村实栽,然后大面积推广。
参观访问归来的路上,我们的耳际还响着小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公司在保证自己适当赢利的前提下,将一如既往的为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为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带好头,开好路,搭好桥,让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示范社”三个字熠熠生辉!
(市委书记周德睿向省政协副主席戴道晋汇报永春堂东方灵芝产业开发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