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培南 于 2018-6-22 18:18 编辑
汉诺威水公司的彭赤焰君建议我琢磨一下常德历史上的水。曾经配合他们引进欧盟的研究项目,平时也便多了一些关注。于是写成如下几篇文字,以求指正。
水城常德(一)
一 常德与水相生相伴。 距今大约1亿3千万年的燕山地质运动时期,今常德西部西南部的石门、桃源和常德部分市区上升,形成山地;东部东北部的汉寿、澧县、津市、安乡和常德部分市区下陷,形成江河湖堰密布的洞庭地堑型盆地。 至迟在距今大约5到10万年的旧石器晚期,古常德的沅水及其支流渐水、枉水水系就已经形成。考古成果显示,今常德石板滩、岗市、罗湾、马铃山、大库、樟木桥、永丰、茅湾等沅水及其支流渐水、枉水的两岸,常德原始先民已经逐水而居,打砸石器,渔猎为生。距今大约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今常德南坪炮楼山、东郊谢家屋场、德山等地,常德先民开始聚族傍水,形成村落或部落定居,并且形成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和制陶、手工纺织、家畜圈养业,繁衍生息。沅水流域的常德、桃源、汉寿,澧水流域的澧县、津市、石门、临澧、安乡等地,截至上世纪80年代,业经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即达400余处。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发掘,显示6500年前,常德已经开始以水为命脉的大规模水稻种植,并且建成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农耕文明城池。 常德的沅水及其主要支流渐水、枉水,是古城常德的母亲河,不仅孳生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常德原始文明,也滋养了丰厚绵长的古代常德荆楚文化。 商周时常德属荆州。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记载,“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尚书·夏书·禹贡》)①。大意是: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里长江、汉水注入大海。沅水、渐水、潕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湘水、资水等九条江河,都水势浩大且河道稳定,沱水、潜水也已疏导通畅,云泽、梦泽可以耕作种植了。
图一《禹贡指南》“九江”引文
《禹贡》九江说的究竟是哪九条江,众说不一。本文上述九条江河的说法采自《禹贡指南》(宋·毛晃)。九江中三条流经常德,沅水、渐水、澧水。最早全程记述沅水且兼记其支流渐水、枉水的,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秦汉至北魏时沅水流经常德的情状被郦道元描绘得如梦如幻:
(过夷望山后),沅水又东历临沅②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回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緑萝山,緑萝蒙幂,颓岩临水,寔③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锺音,信为神仙之所居。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絶于其侧……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修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阚駰④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
沅水流过临沅(今常德)县西面的明月池、白璧湾、绿萝山(今桃花源景区沅水水域)一带时,沅水河湾呈现出半月形状,清澄的潭水明彻如镜,天空中风声如同音乐一般回荡,水面上流泉涌动淙淙不绝。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下水来划桨荡舟,嬉戏游乐,流连忘返。沅水流过三石涧,三石鼎足而立,均匀对称,仿佛是刀斧削成一般地秀丽高耸。石峰旁边的翠竹婷婷袅袅,引人观赏游玩。沅水流过绿萝山,绿油油的松萝如纱帐垂披,危耸的山岩峙临江水,实在是垂钓江中、咏唱渔歌的好地方。水声连绵不绝在幽深的山谷中回荡,有如钟声一般。这里真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沅水流过平山(今河洑山)时,山川凄冷阴寒,游人至此会感觉凉意沁入脊骨,“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絶于其侧”;流过枉人山(今德山)时,又是另一番明媚亮丽景象,“山西带修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都如同水墨山水图画般引人向往。 《淮南子·兵略训》这样描述春秋时代的楚国:“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颍泗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谿肆无景”。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平王在黔中郡郡治西五里的沅江之滨修筑城池。 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采菱城在府西五里。”“采菱涧:在府西五里白马湖。产菱甚美。楚平王尝采之,筑城于湖畔。又有采菱亭,唐刘禹锡《采菱行》诗曰:‘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鸯’是也。”;《太平寰宇记·朗州》载“采菱亭,屈到采菱亭也”。明《嘉靖常德府志》则云采菱城在今桃源县“县东北二十五里。其湖产菱,肉厚味甘,楚平王尝采之。有采菱亭”。《光绪桃源县志》亦载“古采菱城:在县东十五里。楚平王筑”。 上世纪80年代,在今桃源县青林乡黄楚、金鸡两村考古发掘出战国城池遗址。古城遗址面积达49.8万平方米,城墙外围的护城河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城池中心建有高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5米,考古界疑为宫殿遗址。学界多认为该城即为楚平王采菱城。 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作《汉寿城春望》前自题一段文字,说“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一般认为刘禹锡此处“楚王”即指楚平王。楚平王殁后陵葬于常德,采菱城究竟位于古常德“府城西”,还是今桃源“县城东”,抑或两地实为一处,今桃源县青林乡就在是时“广三十九里”的白马湖畔,均尚待考证,而楚平王曾在古常德修筑采菱城,应属不争之说了。
图二 楚平王采菱城遗址航拍图
《水经注》上文与常德城有关的河流有三条:一为沅水,一为渐水(又称澹水),第三条郦道元未称名,即“枉人山”山西的“修溪”和“长川”,郦道元之后始称枉水。 枉水千万年来流淌在府城南面的山山岭岭之间,河道鲜有变化,但古代史志溯源有误。到明《嘉靖常德府志》仍误为“源出枉山”。清人才踏勘无谬。《嘉庆常德府志》说,“《旧志》源出枉山,误”,真实的枉水水系是:
此水在武陵南乡。其源有二。西源自安化界东流为花岩溪,经连四桥、金家坊,又东北,径沙溪坪,出两汊港。东源亦近安化界,东流经沧山西麓,又经金霞山东麓,历黄土店,出两汊港。二源会合,北经陡山,历草茶坪、黄石港,东经茅湾至枉山,西注于沅。自发源至注沅处,约行百七十里。
《同治武陵县志》于枉水记述与《嘉庆常德府志》大体相同,还增加一段文字专记枉水流经之地,从中可以窥见,古城常德江南的半壁疆域都在枉水流域的浸润之中:
山门、厳港二口,俱县南八十五里;鹗子湾,县南八十里;夹厳嘴,县南五十三里;虎耳滩,县南七十里;金沙洲,县南八十里;龙潭港、官仓港,俱县南六十里;黄泥港,县南五十五里;两汊港,县南五十里;邱家河、花叶港,俱县南四十里;黄石港,县南三十里;茅湾,县南二十里。以上皆枉水所经。
《同治武陵县志》与《嘉庆常德府志》描述的枉水水系绵延至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58年,为整治水患,今人在枉水上游鼎城区兴建逆江水库、五溪水库、港二口水库、沧山水库等数座大中型水库,筑坝拦洪蓄水;在下游开凿10里二里岗河、7里金刚河分水撇洪。上述数座水库联合形成枉水灌区。南起逆江坪,北至武陵镇,东抵黄花堰,西达白羊坪,广达480余平方公里。港二口、长茅岭、逆江坪、尧天坪、草坪、许家桥、丁家港、斗姆湖、武陵镇和黄土店等十余乡镇的灌区内20万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今天的枉水全长56.7公里,汇流面积达482.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达3.64亿立方米。 古城常德的江南还有一条重要河流叫沧水,又名沧浪水。沧水源出沧山桃花溪(今钱家坪乡罗家冲),由南向北,迳竹清潭、三渡港、龙虎口、贵家滩后,沿龙阳(今汉寿)县界流经熊家滩后,入龙阳县,由龙阳注入沅江。
注释: ①《尚书·夏书·禹贡》:《尚书》,儒家著名典籍,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禹贡》是《尚书》中著名的先秦地理著作。 ②临沅:西汉时常德建置名。《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陵郡辖索、临沅、孱陵、零阳、沅陵、镡成、无阳、迁陵、酉阳、辰阳、义陵、良山、充共13县。 ③寔:通"实",确实、实在的意思。 ④阚駰:字玄阴,生卒年不详,敦煌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十三州志》十卷。 ⑤屈到,生卒不详,前558年,楚康王封屈到为莫敖。莫敖,时为楚国大臣中最高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