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358|回复: 24

水城常德(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5 15: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彭培南 于 2018-6-30 10:42 编辑

水城常德(三)

(三)
    常德建制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是《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湖南省志·地理志》说:“楚黔中郡治,在今常德市”。商周秦汉之时,常德区划先为黔中郡,后置武陵郡,郡治均在常德古城。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司马错攻取楚国的黔中郡,将黔中郡和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并在原郡治地(今常德城西大西门一带)加筑郡城,此即司马错城。“司马错城:府西。秦使错伐楚。错于黔中筑此城以扼五溪咽喉”(《嘉靖常德府志》)。是为有史记载的常德建城之始。此司马错城。
    两年后,即周赧王三十八年 (前277),秦将张若在今常德城“东一百步筑城以守”,是为张若城(司马错城“与张若城相距二里,秦使错与张若伐楚黔中,相对各筑一垒,以扼五溪咽喉。”《读史方舆纪要·常德府》),在城东。此张若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在城东五十里处古渐水畔(今断港头乡城址村)建索县城,为武陵郡治所。汉顺帝阳嘉三年(134)改名为汉寿,把荆州刺史的行政机关迁移到这里。是时,荆州刺史部辖人口620余万,为全国之首(时全国总人口约4500万);下辖南阳、江夏、南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等七郡。此索县城。

3.1.png
图五 荆州刺史部湖南部分

    后汉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将军马援在沅江南岸枉水畔的古城山(今鼎城区港二口)筑城,据此征讨临乡“五溪蛮”。不久马援病逝。建武二十六年(50),梁松奉敕来到武陵,把郡治从义陵(今沅陵)迁回(王莽新朝曾将郡治从临沅迁至义陵)临沅,并析出临沅县的沅江南岸部分地区置沅南县,设县治于马援所筑之城(宋乾德元年[963]析武陵地置桃源县,在今桃源县县城地设县治)。此沅南城。
    上述数百年间,黔中郡、武陵郡、荆州刺史治所的建设,都与文明发育程度相关,与文明之源即江河水系密切相关。
    《大清一统志·常德府》这样描述常德的山水地域形势:“沅水演迤,阳山雄峙。南楚上游重湖旧壤,荆渚唇齿。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山林蓊郁,湖水濬阔。”

3.2.png
图六《大清一统志》载常德“形势”

    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分析,常德“府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黔中拔而楚益衰。盖黔中者,密迩荆渚,得之则伺楚于肘腋间。”意思是说,常德这个地方,秦汉时左面凭借洞庭渊薮的水势,右面控制着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潕这五溪的要冲,因此黔中郡拔取后楚国就越发衰落了。因为黔中郡紧靠荆州广大地域,秦国得到它就可以置楚国于掌握之中啊!
    而“后汉阳嘉中移荆州治此”的原由,顾祖禹认为,“盖荆州之治乱视群蛮之顺逆,故统理急焉。”整个荆州刺史部南阳、江夏、南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等七郡广大疆域内占全国十分之一有余人口的安定或是离乱,全看“五溪诸蛮”的顺服或是反逆;区划如何划分、郡治如何设置,政局治理大事甚急啊!荆州治所设置在索县县城,还因为临沅城其时乃是司马错城与张若城“各筑一垒,以扼五溪咽喉”的要塞,而索县凭借古渐水恣肆汪洋的交通之便,南控临沅要塞,北靠富庶的荆楚广阔纵深,是谋划全局、统理治乱的最优军事抉择。按:本段与上段引文均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常德府》。
    以城头山古城及其稻作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成果证实,常德地区是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其时,古常德商贸流通已经十分发达。楚怀王六年(前323)颁发给鄂君启②水陆经商的通行证件《鄂君启节》的“舟节”载明,鄂君启的经商船队“入资、沅、澧、繇”,通过沅江抵达临沅(常德)。其船队十分庞大,规模达“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三条船为一舿,共“五十舿”即150条船。即算是当代,其规模亦可谓浩浩荡荡。“车节”载明,鄂君启的经商车队“自鄂往、庚昜丘、庚郁城”。郭沫若考证“昜丘殆即陽山, 湖南常德县北三十里有陽山,有风雷雨三洞之胜”(郭沫若此说向有争议,本文从其说)。
    在渐水故道的阳山至索县城河道今柳叶湖白鹤山镇的右腋山、龚家山和栗里岗的关山、吴家山、长山一带狭长地段,上世纪80年代考古证实,地表仍保有封土堆的战国墓达200余座,分布在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公里范围内。1982年在关山试掘2座,出土铜兵器及陶器组合鼎、敦、壶等战国时期珍贵文物。在渐水故道的阳山至沾天湖、柳叶湖的南坪、东风、幺路铺、穿紫桥一带广阔平地上,随眼可见地表保有高大封土堆的古代墓葬凡数十座。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两次大规模普查,发现古墓达500余座,省市文物部门已发掘汉墓75座,出土各类铜器、金器、铁器、锡器、玉器、滑石器、陶器等汉代珍贵文物。
    这些考古成果显示,秦汉时期的黔中郡、武陵郡、荆州刺史治所即古常德城(含临沅城、索县城),凭借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和四通八达的沅水渐水等江河水运体系,确属“统理急焉”的荆楚军事要塞和经济重镇。
    至于司马错城地望,有学者认为,司马错城当在沅江南岸古城山,即上文所说的沅南故城城址。本文依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和《湖南省志·地理志》的说法。
    20世纪90年代,在市城区大西门人民路北侧,考古发掘出一处古井群落。查阅《常德市文物志》:该处已发掘出战国时期至汉代的古井5口,井口直径1米,井周修筑饰有绳纹的陶井圈,井中清理出战国至汉代的陶罐、陶豆、陶钵等珍贵文物。距古井群约15米处发掘两排木桩。其后又在相邻的基建工地上,发掘夯土墙基和连结在一起的长达5米余的陶水管等城址遗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两处遗迹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周及秦汉时期临沅古城”提供了宝贵的田园资料。大西门古城城址的发掘,亦使得司马错城即在城西,和张若城一西一东,凭借沅江天堑“相对各筑一垒,以扼五溪咽喉”,且在汉代融为一体,构成临沅古城的说法,有了可靠的考古证据。
    此外,常德在宋代还建有另两座古城。
    《读史方舆纪要》:今常德德山孤峰岭“冈峦下瞰,当江流之冲。宋宣抚使韩宣以常德城守不固,筑城于其上,谓之南城。今亦曰望城坡”。《嘉靖常德府志》《嘉庆常德府志》也有类似记载。南宋末年,宋宣抚使韩宣为抵御元军,修筑了这座城池。南城高踞孤峰岭上,左藉枉水湍流,前临龙潭深渊,的确易守难攻。上世纪80年代末,在德山莲花池社区修建德山商场时,发现一段唐宋时期的古城墙。通过考古人员探沟解剖发掘,查实城墙宽度约27.8米,现存上下两层宋砖围成一圈,专家推断为当时城墙上部的防御设施,证实为南宋末年修建的抗元山城南城故城的原址。
    《宋史·地理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为鼎州。”《嘉靖常德府志》载:“金鸡堤,府西南40里,石砌宛然,相传为鼎州城故址”。说的是在今鼎城区石板滩镇的古堤坪村,有一座当地叫金鸡堤的故城遗址,位于渐水岸畔,城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传说是古鼎州的州治城址。光绪《湖南通志》也说到:“金鸡堤故城,疑宋鼎州曾徙治此,后仍复今治也。”说是怀疑金鸡堤故城是宋代改朗州为鼎州时,曾经把州治迁移到这里,以后又把治所迁回到如今的府治,即武陵城。
    现在金鸡堤故城仍在,但故城的主体部分已被水淹没,在岳铺至西观寺一带地表还残存着两段城垣。宋大中祥符年间为何要将州府迁往此地?且此地究竟是否曾经为鼎州郡治?均不见详考。

    注释:
    ①潕溪:《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南史》“在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湖南通志》所载《渠阳边防考》说"土俗雄作熊、满作朗、潕作武"。因此,五溪中,潕、武通用。
   ②鄂君启:名启,楚王室后裔,楚怀王时封君。封地在鄂(今鄂州市),因称鄂君。鄂君启组织庞大的商队,一次可出动商船150艘,或者是马、牛500匹,在楚境内(今鄂、湘、豫、皖等地)贩运货物。楚怀王为其颁发商队水、陆通行凭证“鄂君启节”,其商队遂享有通关特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地区是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其时,古常德商贸流通已经十分发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15: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15: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16: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省志·地理志》说:“楚黔中郡治,在今常德市”。商周秦汉之时,常德区划先为黔中郡,后置武陵郡,郡治均在常德古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2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20: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20: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朋友佳作点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新泉先生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13:13 , Processed in 0.0389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