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75|回复: 1

青文胜死谏拯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3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4-6-23 20:17 编辑

     以自杀方式向皇帝谏言,古代叫做尸谏。常德市汉寿县的青文胜,就是为民尸谏的县吏。
     其实,以自杀方式尸谏,鲜有人用。作为典故的“尸谏”,也不是自杀的。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酋,正直敢谏,曾多次在国君面前赞扬蘧伯玉的贤能,述说弥子瑕的平庸,但一直没有引起国君的重视。他认为自己无能,有愧于国君和百姓,没有资格在正堂里办丧事。临终交待儿子,他死后灵柩只能放在内室!儿子谨遵遗嘱。卫君来吊,知其原委,伤感无比,立即采纳了史酋的建言,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
     自然老死,以尸相谏,是平和的。即便是明朝大清官海瑞,以极端方式抬着棺材进谏,也只有被杀的准备,没有自杀的打算。但在古代常德,感苍天、泣鬼神、惠百姓的真正尸谏,就有两例。
     清嘉庆《常德府志》载:“苏彬,桃源人,以县多荒田,科额累民,请蠲不报。洪武二十八年(1395),击登闻鼓,自缢其下,得疏怀中。诏免粮二万二千石,并里为五十六。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郑天佐立祠祀之。与彬同时请蠲的有黎汉、廖玺。邑人于香山立三忠祠。”我在查找虾灯舞起源的时候,桃源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唐朝贞观年间三年大旱,官府不顾老百姓饥饿而横征暴敛,桃源县倪、廖、苏三姓代表进京告状,历经三个月无果,失望中在皇宫钟鼓楼悬梁自尽。太宗李世民亲审此案,准其所奏,并赐给自尽未遂的倪家一个纯金的“五龙杯”。为感皇恩,倪家出资在桃源县城修建了“五龙杯祠堂”,并决定在每年正月初九虾龙出家日,舞虾灯等举办庆祝活动。显然,传说是历史的演绎。
     可是,这仅仅是几位普通百姓进京上访的无奈结局。而作为地方官员为民请命并奏效的,那就是青文胜了。《明史》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青文胜的悲壮故事,彪炳史册,万民敬仰,千秋缅怀。有一首无名诗这样歌颂他:
击鼓鸣冤天下闻,为民请命舍百身。
典史投缳自尽日,拼将丹碧拯苍生。
     不知何因,出生贫民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天下二十多年了,为何依然承袭元代苛政。龙阳县地滨洞庭,西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患。许多障院田毁赋存,区区小县,赋税高达3?7万担,郡县官吏也趁机勒索,百姓如牛负重。百姓因交不起税赋,或被关押,或出走。明洪武二十四年初夏,洪水再度肆虐,堤倾垸覆,田淹屋垮,夏收无望。可是,百姓不仅没有盼来朝廷体恤,反而背负更沉重的赋税。
     青文胜痛心疾首,甘冒越级上诉的罪名,向太祖朱元璋连上三疏,大声疾呼:“地本弹丸,赋同大邑”,“民命难堪,天鉴惟聪!”然而,三道奏章却牛泥入海。青文胜不忍坐视民困,慨然“诣阙”,拟面奏皇上。但到京城后,位卑言微的他被阻拦在殿外,根本见不到皇帝。尽管他借早朝之机,提前跪拜在上朝的必经之路,请求代奏,也均被官员们一一拒绝。青文胜叹息道:“半途而废,有何面目见龙阳父老!”决心舍身为民。
     洪武二十四年(1391)五月初一,青文胜将奏疏系于发髻之中,在金銮大殿前的登闻鼓下悬梁自尽。事件立即轰动朝廷,朱元璋即刻潜使赶赴龙阳。实地勘察的结果与青文胜所诉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帝感悯于青文胜为民献身,诏谕减免龙阳赋税三分之二,年纳稻谷减至1?3万担,永为定额;特赐御葬,以彰其德。
     据龙阳县志记载,青文胜死前曾留书给妻子,称“龙阳民众太苦了,切不可伸手给百姓增加负担”,嘱其携子回四川老家。但是,其妻倾其所有,竟不够归乡的路费。再次震撼了的龙阳百姓,纷纷节衣缩食,接济孤苦无依的母子。深受震撼的龙阳县令也决定将城郊的百亩公田授予青氏遗孤。从此青氏一族定居龙阳。
     为感激青文胜以生命换来的福祉,龙阳百姓在县城建起了青氏祠堂。监察御史莫抑巡视至龙阳,特为祠题联:“一点丹心全赤子,九重红日照青祠”。青文胜墓碑刻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青惠烈公之墓”碑文。碑旁还立有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撰文铭刻的颂德碑。在大墓的花岗岩护栏外面,还有两块与此有关的石碑,一块是青文胜后人所立的衣着明代官服的青文胜像,另一块铭刻着青文胜当时给朱元璋的奏章。
     《明史》为青文胜立传,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无数赞咏诗章,仅录两首《青尉祠》。一为明代武陵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的陈洪谟的七律:
江乡谁构此堂新,香火春秋荐渚蘋。
当年孤忠成大义,百年残喘沐深仁。
史酋既死尸犹谏,东野虽穷业不沦。
官辙底今多厚禄,几人持疏为贫民?
     另一为清初翰林院检讨潘耒的五律:
县吏何微末,披麟数上书。
甘将一身死,力减万民租。
苦语同图绘,孤忠匹史鱼。
君看厚禄者,拜疏几踌躇。
     几年前,常德当代作家彭其芳先生以青文胜事迹为内容,创作了中篇小说《死谏》。在此,我借用先生其中的一段话以表达我此文的写作意图——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县里的官员能像青文胜一样为了百姓的利益死谏皇帝吗?没有,一个也没有。他们那些为官者,或为一己之私不惜损公肥私,或日夜苦思怎样鲸吞国家资产营造自己的黄金宝塔,或利用一切手段在各个衙门安插自己的三亲六戚,与青文胜相对照,则是显得多么渺小可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3 07: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始终对党忠诚老实,牢记自己的身份,对党忠诚、为党工作、向党负责,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不搞小圈子和人身依附,这是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需要,是一个领导者的为政之德、成功之道,也是自我保护的明智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40 , Processed in 0.0339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