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61|回复: 27

水城常德(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 1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彭培南 于 2018-7-6 15:45 编辑


水城常德(五)
    福兮祸伏,富水的常德自古以来也是水灾频发的重灾区。
    常德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水灾,多版省志府志都有记载。今人记述与分析常德历史水灾,笔者见闻所及,以1991年版《常德地区水利志》、1992版《常德县水利志》、1989年版《常德市堤防志》和2000年版《常德城市建设志》最为详实。
    《常德县水利志》统计分析,自晋咸宁二年(265)至公元1991年的1726年中,发生有记载的重大水灾132年次,平均约13年一遇。自明朝建文三年(1401)至1991年的近600年中,共发生大小水灾98次,平均约6年一遇;其中清代267年发生水灾51次,平均约5年一遇;民国38年间即发生水灾15次,平均仅两年半一次。
    魏晋时期,常德共发生有记载水灾(含今武陵、鼎城、德山,下同)六次,其中,“晋太康元年(280),八月,武陵、龙阳雨水淫,漂屋室,害稼杀人”(《嘉靖常德府志》)。
    唐代,常德水灾七次,其中,“永贞元年(805),朗州之熊、武五溪水溢。秋,武陵江水溢,漂万余家”(《新唐书·志·卷二十六》)。
    宋代,常德水灾十四次,其中,淳熙“十六年五月,沅、靖州山水溢,沿江下辰州,常德府城没一丈五尺,漂民庐舍”(《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元代,常德水灾七次,其中,“延祐元年(1314),五月,常德路武陵县雨水坏庐舍,溺死者五百余人”(《元史·志第三·五行》)
    见诸史志的明代以前水灾很少,可能源于宋元以前的常德史志均已散佚,而省(道、路、行省)以上通志类史志对于地方灾患的记载往往不够周详。但,主因还是明代以前常德水灾确实较少。如前文所述,隋唐宋元时期,洞庭湖地区还在沉降扩展的初期,洞庭湖主体局限在今磊石山——赤山一线以北、赤山——华容一线以东地区。洞庭湖还远未扩张到常德地域。
    明清时期,常德水灾不断增多且频次也一再升高。因为明代起,湖北境内荆江临江大堤修筑,荆江三角洲迅速扩展,长江水“北水南侵”,倒灌洞庭湖,洞庭湖水面迅速西扩到武陵、龙阳县境。每到雨季汛期,洞庭湖与长江两水顶托促涨,致使常德沅水水位急遽升高,大水频频冲决临洪大堤;西洞庭湖每年春夏雨季,汇聚一片连天汪洋,成为武陵城北面内患。外洪内涝,两水夹击,常德水灾明清以来于是越来越严重。
    明代,常德水灾二十四次,仅嘉靖年间(1522——1566)四十四年内即发生有记载水灾六次。其中,“嘉靖十三年(1534),四月,大雨,河溢决堤。大水冲决槐花、花苗、南湖、皂角、大围等堤”(《大明一统志》)。
    清代,常德水灾五十一次,仅道光年间(1821——1851)三十年内即发生有记载水灾十三次。其中,最为惨重的是道光十一年(1831)水灾,是年“大水,城东、西堤俱决,漂没居民不可胜计。五月,大雨水涨,五溪合注武陵,溢南岸堤。十三日甲子辰决北岸堤,自河洑以东至城西,决口数十处。城东一里处,同时亦决。洪水涌决城西,覆舟拔屋,叠压以下,环西北城屋尽坏。次年大饥大疫,殍以万计,民户多绝”(《同治武陵县志》)。
    民国时期(1911——1949)三十八年间,常德水灾十五次,每次间隔时间仅两年半。期间最为惨重是民国二十年(1931),是年“6月,大雨兼旬,山洪骤发。7月,又连月淫雨,湘、资、沅、澧诸水漫溢,7月29日城西堤水位达39.47米。全县(即今武陵、鼎城、德山全境)141垸,溃决120垸,倒塌房屋1042栋,死亡2936人”(《湖南近百年大事记》)。
    明清以后常德水灾增多,不仅因为洞庭湖西扩,还有人祸。
    道光五年(1825),山东道监察御史贺熙龄曾经上了一道《请查濒湖民垸永禁私筑疏》(《皇朝经世文续编》),疏奏说道:

    自康熙年许“濒湖居民各就湖边荒地筑围成田”,于是长沙、湘阴、益阳、武陵、龙阳、沅江、澧州、安乡、巴陵、华容等十州县,有曾被水冲发帑①修复之官围,复有未经帑修陆续圈筑之民围。嗣因居民增筑无已,占湖愈多,湖面愈狭……此外各州县之违禁私筑者,尚复不少。似此累岁加增,侵占湖地,阻塞水道。每遇水发之时,横溢四出,官围俱受其害。

    常德非常典型,武陵、龙阳、沅江、澧州、安乡均名列这道疏奏之中。从康熙年诏准“濒湖居民各就湖边荒地筑围成田”,鼓励围垦起,豪强富绅竞相围垦私筑,内湖内河的泥沙沉积也日益加剧,至同治年间,武陵县境内已筑有24处堤垸,至民国初年,境内堤垸竟达140余处。众多内河堤垸,阻塞了渐水、枉水及其支流和大大小小天然湖泊的畅通流洩,泥沙淤积,河床湖床不断抬高,每到雨季,大小河流都澎湃汹涌,“横溢四出”。而这些私筑堤垸,大多高不过数尺,每遇洪水,顷刻崩塌冲决,官堤和私围都不能幸免,“俱受其害。”
    前江西巡抚陈启迈在《同治武陵县志》中痛斥地方豪强“防川壑邻、以罔利者”,在一朝之内三次大规模私筑堤垸,致使渐水屡屡堵塞以致被迫改变流域:“吐珠渡以北环筑包堤,诸口系塞,而全流毕萃于马家洲矣!”“鹰湖左右环筑包堤,诸口系塞,而全流毕萃于洪门口矣!”以及在杨家口环筑包堤,“而全流毕萃于新港矣!”
    在武陵大地上流淌了千千万万年的渐水,是大自然恩赐给武陵大地,滋养武陵生灵的母亲河,竟然因为“防川壑邻”的地方豪强肆意妄为,一个朝代之内三次全流堵塞、被迫改道。人祸岂非戾于天灾!
    常德的水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历代官民与水博弈,抗拒水患的正史。

5.png
图八 《光绪湖南通志》关于常德石柜记载

    “上石柜在县西南,下石柜在县东南。皆后唐副将沈如②建。垒石江边,以御水势。”(《光绪湖南通志》)。这是常德修筑沅江阻水石柜之始。这两座石柜,至今还牢牢矗立在沅江江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抗洪护城功效。这两座石柜,一为上石柜,在大西门外百步;一为下石柜,又称沙窝石柜,在东门外一里。以后,历任郡(州、府)守又沿江修筑了五座护城石柜,即府学(笔架城)石柜、花猫堤石柜、盐关石柜(即回峰寺石柜)、落路口石柜和上南门石柜。元延佑六年(1319),常德路达鲁花赤哈珊修筑府学石柜(即笔架城石柜)。清康熙七年(1668),知府胡向华在城西一里修筑花猫堤石柜;乾隆五十四年(1789),湖广总督毕沅、湖南总督浦霖请帑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城东五里修建盐关石柜,即回峰寺石柜。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翁运标督捐重修。咸丰八年(1858),知府彭汝琮、恽世临先后倡捐多金,修建落路口石柜。此外,乾隆年间(1711—1799)还修建了上南门石柜。
    明嘉靖年间,常德古城洪涝灾害威胁加遽。“迨嘉靖元年(1522),大水决堤防。十二年,江涨,几破城垣。三十九年以来岁遭濞没③”。常德城内民众已经无法保全身家性命。于是官府开始倾注全力,抗洪保民。“顷年,修筑郡治沿江一带,及武陵、龙阳二县槐花、宿郎堰、大围等堤,民始有宁宇。”(《常德嘉庆府志》)嘉靖四十年(1561)起,常德官民开始加修常德府城沿江一带官堤,包括武陵、龙阳两县的槐花堤和宿郎堰、大围堤等大型垸堤。
    据《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是时修筑:“槐花堤,府清平门外一里,其地有古槐,故名。花苗堤,清平门外临大江。南湖堤,府西十五里,系官路。赵家堤,府西近大江,自南湖至河洑”,槐花堤、花苗堤、南湖堤、赵家堤四堤,都是府城西边的官堤,上面的记述说明,古城大西门起至河洑的防洪大堤,已经初具规模。府志同时记载“东田堤,府东十五里。长江堤,府东二十里,春、夏水涨,与江相通。屠家堤、皂角堤,俱府东三十里”,府城东面的临洪大堤,也已经基本拉通。
    至清康熙年间,常德城沅江临洪大堤全面建成。
    西路官堤。西路官堤指大西门槐花堤(今西堤)至河洑罩裟堤的全段西路官堤。“康熙七年(1668),同知孔斯和督修槐花堤。县丞夏曰瑚督筑花猫堤。是年重修罩沙堤。二十七年(1688),知县劳启铣重修花猫堤。”西路官堤从槐花堤起至罩裟堤止,“共二千零九十五丈,内附进溪、秀衣、车桥、南湖、东流五村,田一万五千七百九十亩”(《常德嘉庆府志》)。全堤内分槐花堤、花猫堤、铁窑堤、姚家堤、车桥堤、南湖堤、罩裟堤长短不一、分由各坊乡负责督建的堤段,全长约十二里。建成后,常德俗称这道护城大堤为花猫堤,或花苗堤。
    其时,常德还没有大西门至三岔路至河洑的官路(即马路、公路),也没有丹洲垸以及丹洲垸临洪大堤。
    大西门槐花堤(今西堤)至河洑罩裟堤的西路官堤,同时也是“八省通衢”的官路。牵头倡修上述(武陵、龙阳两县槐花堤和宿郎堰、大围堤)大型垸堤的时任武陵知县劳启铣在《详革堤夫重修沿江花猫各堤碑记》中说“花猫一堤为八省通衢”,常德府通往桃源、慈利以及滇黔川渝西南各省的大道,就是这道西路官堤。
    光绪三年(1877),才开始兴建丹洲官堤。丹洲临洪大堤长6600余丈,共四十里。丹洲垸建成后,东、南、西三面临沅水,北与花猫堤为界。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大西门至三岔路至河洑汽车公路,全程常德至桃源的汽车公路才建成通车。就是说,到光绪三年(1877),花猫堤始成为内垸大堤,但仍是常德通往西南各省的大道。直到1928年,花猫堤才卸去官路重任,成为全职的内垸大堤。从落路口至河洑,花猫堤至今还残存若干堤段。
    东路官堤。康熙年知县劳启铣启动的常德府城沿江东路长堤,“自屠家堤起,至大东堤止,共五千五百五十九丈,内统长乐、上东、下东、白沙、新陂、东江六村,田二万五千二百六十二亩”(《常德嘉庆府志》)。全堤内分屠家堤、伍家堤、龙里堤、李家湾堤、阳雀堤、上东堤、下东堤、白沙堤、康家吉堤、观音桩堤、藕湖老堤、芷湾堤等各堤段,全长约三十二里。
    注释:
    ①帑:tǎng,本义为收藏钱财的府库。“帑,金币所藏也。”此指国家公款。
    ②此处疑漏刻“常”字。
    ③濞没:濞音bì,《说文》:水暴至声。《左思·吴都赋》:濞焉汹汹。濞没,即洪水淹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 1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武陵大地上流淌了千千万万年的渐水,是大自然恩赐给武陵大地,滋养武陵生灵的母亲河,竟然因为“防川壑邻”的地方豪强肆意妄为,一个朝代之内三次全流堵塞、被迫改道。人祸岂非戾于天灾!

点评

拜读佳贴,为您点赞!  发表于 2019-3-23 1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 1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 19: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西门槐花堤(今西堤)至河洑罩裟堤的西路官堤,同时也是“八省通衢”的官路。牵头倡修上述(武陵、龙阳两县槐花堤和宿郎堰、大围堤)大型垸堤的时任武陵知县劳启铣在《详革堤夫重修沿江花猫各堤碑记》中说“花猫一堤为八省通衢”,常德府通往桃源、慈利以及滇黔川渝西南各省的大道,就是这道西路官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 1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给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 19: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06: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为您点赞!欢迎指导,遥致夏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新泉先生一直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9: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鹰a 发表于 2018-7-1 19:01
大西门槐花堤(今西堤)至河洑罩裟堤的西路官堤,同时也是“八省通衢”的官路。牵头倡修上述(武陵、龙阳两 ...

感谢版主厚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9: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听涛先生一直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14:05 , Processed in 0.04234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