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培南 于 2018-7-5 10:12 编辑
水城常德(七)续
(续昨) 从下南门正街中衢街向西,过道门口即称西街。道门口和西街之间北边是百顺街,沿百顺街北向,过老郎庙(也是戏院)、中营署、梳子巷口,右行进鸡鹅巷,至关帝庙前,就可见到一眼奇井。“丹砂井:在府治北。武陵《廖氏谱》:‘廖平以丹砂三十斛置所居井中,饮以延龄。’《抱朴子》曰:‘余祖鸿胪为临沅令,有民家世寿考,或百岁、或八九十岁。后徙去。他人居其故宅,复亦世寿考。由是,疑其宅井水甚赤。试掘之,得所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皆丹砂汁,是以饮其水而得寿。”(《湖广通志.卷十二》)
沿鸡鹅巷返回西行进护国巷,沿护国巷北去不远就到了卫门口,也就到了古时的天庆观。天庆观西北面有两眼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名泉:丝瓜井、四眼井。“丝瓜井:天庆观后之左,县学秀水斗门前,相传井中有蟾,每夜吐白气一道,直冲云汉间。人不知其异,独刘海望而知之。取其蟾仙去。俗语“刘海戏蟾”即此”(《嘉庆常德府志》)。著名的刘海戏金蟾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此改编的花鼓戏“刘海砍樵”红遍天下,成为常德的一张文化名片。四眼井也在近旁。天庆观门内一左一右还有两口井,玉派井和得一泉。得一泉“其水澄澈甘美”《嘉靖常德府志》。 由卫门口沿大兴街南行,又回到了武陵县署衙门和上南门城楼一北一南相对而立的正街西街。沿西街一路向西,不远处左手临江便是城内又一方水景殊胜之地——常德府学。府学即孔庙,亦称圣庙,在今育英小学校址。府学“创建岁月无考,始见于宋咸淳八年(1272)”。“元延佑六年(1319),常德路达鲁花赤哈珊改建。”(《嘉庆常德府志》) 乡贤龙膺对常德府学地望给予极高评价:“吾郡儒学在治之西南,襟鼎水如带,名玉带河;负阳山如屏,崔嵬尊秀;而捍之以善德孤峰,汇之以洞庭巨浸”(《重修常德府儒学碑》)。哈珊改建后五间正庙高矗于垒以石基的露台丹墀之上,东西两侧各建十三间庑房,戟门左右两旁各建一座碑亭;且在沅水冲要之处建立阻水石柜,其上再建咏归亭;棂星门滨临大江;正庙大门两侧建观澜亭、朝宗亭左右拱立。整座学府规制谨严,气魄宏大雄伟。明清两代历任郡守都十分勤谨恭敬,大成门、崇圣祠、泮宫门、教授廨、训导廨、名宦祠、忠义祠等等,代代俱缮修如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耿兴宗在已圮咏归亭的旧址兴建奎星楼,临江配建五垒砖垛,中垛最高,四垛环衬,状如笔架。该处于是世称“笔架城”⑤。笔架城高踞于江畔捍水石柜之上,而府学紧靠笔架城,在历任郡守包括城内百姓心目中,府学因而地位更加尊崇。 府学的泮池在府学内院西侧,“周围八十五丈”。东面有玉笔池,“玉笔池:府学东,近涤牲池。相传,宋时人掘池得三玉笔,故名。”玉笔池古今说法不一,又称玉斝池,或玉铎池。府学后墙面临正街,正街边有火星池,明月池。“火星池:在府治学后。俗传曾有火星坠于其中。吴都御史廷举命官清出,接府学泮池之水从后入火星池,过明月桥、土地祠,下通玉带河,缠绕县学”(《古今图书集成.常德府部》)。城南府学的泮池水,注火星池,汇玉笔池、明月池水,过明月桥后,连通远在城北的县学玉带河水,使得县学科第界界鼎盛,也是古城学界延绵不绝的一脉渊源。 由府学后正街稍向东返,在育婴堂路口向北走进兴街口。兴街口直通小西门。小西门外城壕边建有涵碧亭,亭子东面有一眼江信泉,“旧传脉通朗水,每江水消长,井之浅深应之,故名。味亦甘冽。”(《嘉靖常德府志》)仍由小西门返回城里,往东北方向绕过丝瓜井,就到了武陵县学门前。 县学门楼气势轩昂:“泮宫门,在武陵县。旧名宁波,以近府学,改今名。有楼如回波,而景物加秀,为青衿咏归之所。有旴江黄伯枢诗云:‘雨人沅波细不流,楚兰空结古今愁。风烟一段无人管,十里厳香桂子秋’”《永乐大典.武陵图经》。 真正为武陵县学赋予传奇色彩的仍然是水。县学自古便有一带丽水环绕。祝穆《方舆胜览・常德府》说:“玉带河:端拱元年,太守龚颖尝篆‘秀水斗门’四字。熙宁中,有神仙海蟾翁刘易游斗门,曰:‘此秀水河乃武陵郡一条玉带也。他年必有系玉带之人。’故又谓之玉带河。熙宁中,章子厚来平辰州蛮,寄居张待制颉为章条画蛮事。及章归朝,起复张充东南发运使,仍畀以白玉带一条。” 《嘉庆常德府志》又说道:
《四朝闻见录》:高宗以常德为孝宗潜邸。先是常德有玉带渠,在城内,本名永泰渠。端拱(988-989)初,或以水由坤入,于府城最利,且避陵名,更名秀水。守臣龚颖篆以表之。熙宁元年(1068),有异人号海蟾翁刘易者寓天庆观,谓所善魏道士曰:“此水郡之玉带,当有佩者应之。”未几,孝宗启社。又流虹绕电之地,实曰秀州,亦秀水之谶。
这一带丽水,从府学的火星池起源,自南向北,淌过整座府城,环绕县学后,由小西门斗门流注城壕。因宋端平年间太守龚颖曾篆“秀水斗门”四字,故水称秀水河,门称秀水斗门。海蟾翁一句谶言,秀水河便又叫玉带河。而应验这句谶言的传说,一是张颉为章子厚平蛮出谋划策,得以升任官职并获玉带;二是宋孝宗赵昚曾于绍兴十七年(1147)授常德军节度使,此处因此为其“潜邸”。赵昚“启社”称帝,秀水于是应验成为其所佩玉带。 再回卫门口。向西经金家巷过葫芦口,过柑子园,沿留青巷就到了著名的朗江书院。朗江书院对面便是杨家牌坊。扬名海内的杨嗣昌杨氏家族、龙膺龙氏家族,都世居此地。仅杨氏一族明清两朝就中了10个进士,12个举人,180余个贡生、廪生、庠生。杨家牌坊一带,包括我们已经去过的百顺街两旁,包括道门口对面的衣服巷两旁,以及大高山巷至常德府署街巷两旁,全是门头轩昂的高大窨子屋,楼前院后,几乎十步一井、百步一池,一路都是水波潋滟的水城水巷风光。 从杨家牌坊沿万寿宫后院可直达大西门,沿留青巷傍着万寿宫的东墙南行,即直通正街清平街(新街口至大西门正街称清平街),右拐即直出大西门。
图十五 清同治元年常德府城图
此外,大西门外的莫公桥、龙王庙;北门外的万缘桥、广济桥(土桥);北门内的三板桥;老道司门前的澄清井、胭脂井;城内大善寺南面的蔡家堰、果行泉;等等,都是常德古城内有悠远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水色水景。 进入地方史志记载的还有: 铜板井,绣衣坊南。功德井,庆丰仓街前。葵花井,荣藩王府内。博济井,府西五百余步。无咎泉,珠履坊北。冽清泉,庆丰坊西。濯剑泉,修真观内。圣惠泉,修真观前。仁智桥,府南城外河街。三坊桥,宣化、绣衣、珠履坊界。
注释: ①撱:此处读tuǒ,通"椭"。 ②披:疑为振字。 ③每笏索价一缗:每锭墨要价一千文钱。 ④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 ⑤笔架城:笔架城何时命名,说法不一。考地方史志,对于府学建设包括石柜上附着亭阁,历代修缮、复建、增扩,都记载甚详。但在清《嘉庆常德府志》之前,均不见“笔架城”这一名称。清乾隆年间建奎星楼后,《嘉庆常德府志》始用“笔架城”代称石柜:“奎星楼,在笔架城左。《武陵志稿》:乾隆二十二年,知府耿兴忠、知县尹德裕建”。故推测笔架城名称大概始于乾隆年间。(常德史学者傅启芳、满大启、叶荣开等,均持此说。)仍待详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