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培南 于 2018-7-6 10:28 编辑
水城常德(八)
八 到明清时期,常德府城的护城河(城壕)水系和穿紫河水系已经基本形成。 在战乱频仍的环境下,高城深池所以保障一方,“故御寇贼以修城池为本”(《嘉靖常德府志》)。司马错、张若临沅建城后,作为军事要塞,在汉唐时期,这座古城应是代有整缮增修。可惜史载阙如。根据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中“四封当列宿,百雉①俯清沅”的描述,至迟在唐代,朗州城池已经有了相当规模。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记述“北塔堰”条目时说道:“开元二十七年(739)刺史李琎增修,接古莼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入城隍②达永泰渠,溉田千余顷,郡民谓之润禾堰。”增修北塔堰时,把湖堰连接到了古莼陂(花山麓),同时引北塔堰水注入白马湖,并且分水注入城壕护城河,使其流至永泰渠。这条记载提示我们,在唐代,北塔堰曾经是府城护城河的水源之一。 唐昭宗年间,武陵人雷满凶悍骁勇,盘据朗州。昭宗无奈,授其朗州节度使,以图一方安宁。雷满死后,其子雷彦恭拥兵自立。开平元年(907),湖南节度使马殷奉诏联手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合兵攻雷彦恭。雷彦恭“先是满堑沅江以周其垒,门临长桥,势不可入。殷极其兵力,攻围周岁,彦恭食尽兵败”。引沅江水注满城壕,环绕城垒,因此朗州城易守难攻。这是史籍中所见常德古城唐代护城河的最早两条记载。
明洪武六年 (1373) ,常德府军事长官孙德在宋代夯土城池基础上,砌筑砖石城墙,砖筑城墙上再覆盖串楼。城墙高二丈五尺,整座城池周长一千七百三十三丈,合九里十三步。城池规模十分宏伟,至清光绪年间,除省府长沙城池周长达二千六百丈余,衡州府城池“周一千二百七十丈八尺”、宝庆府城池“周一千五百二十九丈”、岳州府城池“周千四百九十八丈”、澧州府城池“周千四百七十二丈”、辰州府城池“周九百六十六丈”、永顺府城池“周五百九十四丈”等等③,均不及常德城池建制规模。常德城池四面环水:南面濒临大江,东西北三面都开浚出又深又宽的城濠环绕。“明末督帅杨嗣昌重筑,高三丈雉堞城楼,俱极壮固”(《光绪湖南通志》)。清康熙、乾隆、咸丰年间,时任知府都曾全力缮修增固。 按:明清度量衡制中,一里约等于今570米。明清时九里十三步约合现在十里多一点。民国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曾回忆其任常德镇守使时常德城池的模样:“常德城头皆大砖铺砌,很是阔坦,可走四路纵队而有余……率士兵至城头绕着圈子练习行军。每绕一圈约有十里。” 宋元丰五年(1082),朗州府署负责宫室建筑的主官李湜在府城内开凿沟渠,建置斗门。斗门共三座,一座在清平门内后营之后,一座在武陵县学右侧,一座在守备署东面;又从大西门向东门沿着城墙内脚开凿排水沟渠和各斗门相通。迄至民国时期,一直是城内主要排水渠道。经历代维护修缮,到清同治年间,城内排水系统已经十分完备。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检视衡量,我们也不得不赞叹其科学、精巧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前文曾经提及,上世纪90年代在今人民西路原华达公司大楼基建工地,考古发现了一处秦汉古城的墙基,并且发掘出一段长达5米多的陶制水管。这种水管,两段留有榫头,十分方便套接。与在秦代咸阳皇城旧址考古发现的陶制管道排水设施十分相似。可以推测,早在秦汉时期,常德先民已经有了十分先进的城市排水观念,并且运用到了城市建设的实践之中。 古城从永安门至清平门是东西相向的正街,从汉寿坊绕半边楼后直通青阳阁的关庙街是南北相向的一条主街,这样两条主街呈T字在下南门十字街相交。两条主街街面都是规格严整的石板铺就。街心沿道路横铺长条厚实麻石板,石板下面是石砌的排水沟渠,主渠连通街道两旁的官廨、庙堂、店铺、民居等各类临街建筑的阴沟。横铺的石板约占街面的三分之一宽度,两侧用尺寸稍小一点的青石板竖向满铺,各占街面的三分之一。城内其他主要的南北向街巷,如高山巷、天居巷、关庙街、护国巷、大兴街、兴街口,等等,路面也是石板铺成,只是道路稍窄一点。这些南北向街巷的石板街心下面,则是城内的排水支渠。
图十 临街建筑内的排水孔 所有排水支渠收纳的雨水、污水,都汇集到T字型主街下面的主渠以及由西向东沿内城墙开凿的排水沟渠,汇流至宋元丰年间李湜初建、后来代代维护缮修的三座斗门涵闸,从斗门排洩到护城河中。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