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的“土笑星”(二) 文/刘小明 潜心苦练、成就艺术人生
刘国中从省城回来后,坚信自己能够在表演艺术上有所作为,但还要作进一步努力。从此他把全身心扑在表演艺术上。无论是在剧院排练还是下乡演出,他总喜欢带着一个小本本,把师傅的精评指点,同行的优点特长、民间艺人的说笑绝活,他都一一的记在小笔记本上。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他就一人对着镜子偷偷苦练。一天,他暗访到本县九溪镇孙家河村孙某的地花鼓戏唱得很好,在桃北地区很有市场,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都是哼的地花鼓唱腔。于是刘国中特向剧团请了假,专程跑到九溪镇学艺。不料地花鼓戏掌门艺人孙某并不买他的账。他说:你把我的技艺学到手了,我还吃什么,并拱手婉拒。刘国中并不气馁,他用计收买了一个地花鼓戏迷,专供“情报”信息。凡是孙师傅演出,“线人”就准时提前打电话告诉他。不管演出再忙,他都抽出时间悄悄近距离观看,认真揣摩、分析地花鼓戏的特点和精粹。这样看了三五次,他掌握了地花鼓戏的特色和要点,也学会了其中的关键技艺。回去后,县剧团排练汉剧《发霉的钞票》,他建议导演在此剧中引用少部分地花鼓戏精粹,得到了剧团领导和导演的采纳。他本人在剧中扮演丑角沙二毛,把地花鼓戏的唱腔和幽默搞笑,加上正宗的桃源地方腔调,把沙二毛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此剧到长沙参加全省地方戏文艺汇演,《发》剧荣获全省“百场演出奖”,他本人则荣获“湖南省二等演员奖”。从此,刘国中在钻研本土艺术上一发不可收拾,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烩炙人口的本土剧目,在湘北地区造成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他从80年代中期起,担任了县汉剧团团长,繁重的演出任务和诸多的行政事务,使他把全身心都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家里基本上成了一个旅店,他也的确没时间照顾家里。爱人李某经过长时间考虑后,于87年和他友好地分手。这时孩子已经长大在读大学,经过短时间阵痛后,“无家一身轻”的他更是把县剧团的发展、壮大、创新当作自己地不懈追求。他住了六年单身宿舍,在短短的六年间,桃源县汉剧团的优秀传统剧目走出桃源,走向全省和全国。先后有六个地方剧荣获国家、省优秀剧目奖,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许多大赛演员艺术成就奖。虽然他头上罩满了光环,但他为人处事非常谦逊、低调。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宠辱不惊,率意生活,春秋独尊,德艺双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