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培南 于 2018-7-7 09:52 编辑
水城常德(八)续
(续昨) 地方史志都记载:“城壕起西门、历北门,至东门,水汇七里涧。其南皆临江。”“起西门”,起自西门何处?无考。 前文曾引雷彦恭“满堑沅江”。其实“满堑沅江”的是其父雷满。《新五代史》云:“满居朗州,引沅水堑其城,上为长桥,为不可攻之计。”常德城自古及今,地势都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雷满引沅水满堑环绕城池的城壕,引沅之处只能在城西。查史志,与常德城壕最近的水体(无论河、港、湖、堰)是龙坑。《嘉靖常德府志》《嘉庆常德府志》都记载:“龙坑,府西清平门外。”《古今图书集成・常德府部》在槐花堤条目中说,槐花堤“外滨大江,内潴龙坑,每遭水决,则四溢府后诸村”(见图九)。说的是龙坑处在槐花堤每每决口之处,崩涌而下的沅江大水在决口处冲激成潭,年深日久便积潴成渊。
图十一 《古今图书集成・常德府部》
龙坑究竟是雷满凿堤引沅堑壕时形成,还是槐花堤每每决口时冲激而成,也无考。但护城河源于龙坑,应该可成定论。龙坑虽然名“坑”,其实最迟在清末,就已成为古城大西门外莫公桥起,沿槐花堤、花猫堤,至落路口的一处临堤浩大水面,窄处数丈、宽处数十丈、长达三里有余,俨然一带长湖。西城外士民至上世纪80年代初,还一直称这处水体为城河,也是因为它通过大西门外莫公桥,与护城河相通。龙坑有暗河与堤外大江相通,当地人称为“天溷眼”④,因此从不干涸。其水且与堤外江水同清同浊。沅江水清时,龙坑清水一泓;沅江涨水,龙坑就“翻沙鼓水”,因此龙坑沿岸也有多处洁净的沙滩。有暗河垫底,又在落路口受纳西北方向流淌而来的竹叶港水和长港水,龙坑因此水量丰沛,在落路口分水发源乌龙港,并在清平门外流注护城河。按:龙坑全境今已建成风景旖旎的屈原公园。 城壕即护城河,从龙坑发源(老百姓心目中是从落路口长港桥发源),流过清平门外的莫公桥,在西门城壕湾北侧的西斗门,受纳通过斗门涵闸流出的西部内城排洩的余水,流过明清时已成喧闹街市的骡马甸,流过大河街迁来的府河驿。再蜿蜒前行,在小西门旁边的秀水斗门,接受秀水河也叫玉带河注入,并且受纳通过秀水斗门涵闸排洩的北部内城余水,继续北去,流过校场,流过社稷坛和先农坛,穿过万缘桥,流淌到遐迩闻名的大桥头—北门桥下。 明清城壕尚未开浚完备之前,这里先有一条便河。元延佑年间(1314—1320),常德郡守哈珊在宋代土夯城池的北门外沿城墙向东开浚便河。按:绍定四年(1231),南宋名将吕文德浚筑常德夯土城池,规制完备,“南临大江,东西北三面环壕池”(《嘉庆常德府志》)。元代哈珊开浚便河时,紧靠城墙的河道走向与南宋常德城壕完全一致。也许哈珊是拓宽掘深了因战乱失修已经堙塞的旧有城壕,使之即是城壕又成便河,可以承载运输,而且“岁旱因以溉田”。史阙载述,只能揣测。哈珊便河的河道走向是,北门桥起,沿城壕走向东去接壕坪(今滨湖公园),继续东去接沙河,在沙河与城壕分水,回身往西北方向过广济桥(土桥),继续北去至潜水桥,“合七里桥水,入柳叶湖”。 护城河穿过北门后继续望东流淌。至明代,流到壕坪时有一处分水。永乐十三年(1415),常德卫指挥李忠为缮修城垣,开浚又一条“便河”——石塔港,“因小港开浚,以便运载,长约二十余里。案:即今土桥河”(《同治武陵县志》)。李忠开浚石塔港,是对哈珊便河河道的走向“裁弯取直”,即从壕坪直取北向,径走广济桥(土桥),然后对广济桥北边原有“小港”的河道拓宽掘深,便于运输修缮城垣所需的砖石。 护城河在壕坪往广济桥外分出石塔港后,主水继续东流,至北城壕湾处略向南折至沙河。过玉带桥后,护城河即以沙河水名(明清时这条河道已不再称便河;当然也不叫护城河,虽然是同一条水流)会广济桥石塔港水后,合流向北汇入七里桥七里涧水。 明清时的穿紫河水系的结构究竟如何?《同治武陵县志》有一条关于七里涧的条目,记载详实,是我们理清穿紫河水网脉络的枢纽:
七里涧,在县北。有数源:一县西三里乌龙港,东迳新口桥,至穿紫桥;一县西七里白马湖,(《贺志》一名白蟒湖,)受西乡及采菱涧水,东迳杨家桥,至穿紫桥;一自梁山坝分渐水,(案:坝在灌溪寺东二里。渐水于灌溪寺分二支,其南支又分此支。)南迳黄土山,东迳剑桥折北,迳竹根潭折东,至穿紫桥。数水既合,迳七里桥,有便河自北门外合城壕水,及石塔溪迳蔡家桥,行十余里来注之。由东而北,至磨盘洲,南注柳叶湖。
这条记载告诉我们,到清同治年间,有三条河流由西向东、两条河流由南向北,同时汇入七里桥下的七里涧,再合流注入柳叶湖。常德古城北面近郊的水网,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穿紫河水系,得以形成。 由西向东汇入七里桥七里涧的三条河流:一是发源于城外龙坑的乌龙港,东迳新口桥,过船码头,迳长生桥,至穿紫桥;二是府城西边七里的白马湖,受纳西乡(即南湖港)来水和采菱涧水后,东迳杨家桥,至穿紫桥;三是渐水在太阳山麓梁山坝分出一支,向南流经黄土山,经剑桥,再经竹根潭,过长生桥至穿紫桥(渐水在梁山坝分出的另外一支,迳花山、历仙人洞、迳潜水桥,汇入柳叶湖)。以上三源在穿紫桥汇合后,“北折而南”,合流至七里桥。无论从水量大小还是从流域广度来论,这三条河(尤其是渐水),都是组成常德北面水系的主源,它们汇聚穿紫桥后迳七里桥,注入柳叶湖。因此,穿紫桥可以看成这片水域的一大枢纽。今人把这片水网命名为穿紫河水系,确实有其历史渊源。 由南向北汇入七里桥七里涧的两条河流:一是元代哈珊所开的北门迳沙河,迳广济桥,至潜水桥的便河;二是明代李忠所开的广济桥(土桥)至七里桥的石塔溪(即石塔港,《同治武陵县志》注:即今土桥河);以上两河至明清时,已在广济桥汇水,一同流向七里桥七里涧。 以上五水在七里桥会合七里涧后,向东北方向流经戴家岗磨盘洲,注入柳叶湖。而柳叶湖,“县东北十里,渐水所汇,西南纳七里涧水,南纳三闾港、罗卜港水” (《同治武陵县志》)。上述五河一湖,加上从东南方向直接流注柳叶湖的三闾港、罗卜港,共计七河一湖,便构成了古城北面完整的穿紫河水系。 采菱涧。《嘉庆常德府志》:“采菱涧,在府西,会白马湖。” 穿紫桥港。《嘉庆常德府志》:“穿紫桥港:府西八里,入七里涧。” 潜水桥。《古今图书集成》:“潜水桥,在北十五里。邑人熊致建,后倾圮崩塌。本桥亦系麻河往省大道,郡人杨时芳、龙膺捐赀创修,工费甚巨,合郡助修,石砌坚稳。桥西建水月庵,塑大士像以镇之。” 乌龙港。《嘉庆常德府志》:“乌龙港:府西三里。俗传有乌龙潜此。此水会白马湖,入新口港。” 七里桥。《乾隆湖南通志》:“七里桥:在县北七里。其水源出浮山麓,入柳叶湖合渐水。又八里有潜水桥,麻河所经。”《古今图书集成》:“七里桥:在府北七里。知县锤銮重建,复圮。荣府承奉宋贵修建,坚固,约费不赀。其水则发源浮山之麓,自此流人柳叶湖,会合杨山渐水,绕汉寿故城,出鼎口港合沅水。” 三闾港。《嘉庆常德府志》:“三闾港,府东二里,昔屈原游此,故名。”
注释: ①城隍:本意即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此处用城隍本意。 ②百雉:古城墙高一丈、宽三丈为一雉,百雉泛指城池宏阔雄伟。 ③本段数据均采自《光绪湖南通志》。 ④天溷眼:本地俗语,指有地下暗河(暗渠)连通其它水源的深潭或深泉。 ⑤西乡:清代武陵县城外西部的坊乡建置名,西乡辖东流、车桥、南湖、进溪四个村,覆盖大西门外至河洑的大片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