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04|回复: 97

从“叙事最难”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2 23: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18-7-12 23:34 编辑

   在我的阅读与写作经历中,无论是当学生时写作文,工作后撰公文、写论文,还是今天写博文;无论是自己写东西,还是阅读他人诗文,甚或是读其它作品,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叙事最难    为何“叙事最难”?
    这是因为,凡叙事,不管是直接叙事、间接叙事,还是概括叙事、引用叙事,都要清晰、明了、不含糊、不存疑问与歧义。这就如清初戏剧家李渔,在总结写剧本经验时,所谈的那“去枝蔓,立主脑,脱窠臼,贵浅显”的主张。也如解放区著名小说家赵树理所说那样,“凡事有交代,有着落”。这也亦如现今史学家蔡美彪先生所说的一样,那就是,“对写作中涉及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战争……都要有交代,有着落,写出因果,写出内在联系。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的叙事,都应力戒,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传统。看了上卷想看下卷,历史小说做到的,历史书也要做到。”
    正因为“叙事最难”,所以,每每阅读报刊文章,我都特别关注他人这方面的行文表述或感受,以弥补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呆头呆脑的缺限。
    昨天读8月6日《光明日报》上的一篇记者采访文章,即《蔡美彪:洗尽铅华呈本色》后,我即受益匪浅。文章谈到,蔡写作令人称颂的《中华史纲》新著时,特别提到“叙事最难”的问题。品味这段文字,我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只不过,他是一位大家,而我却是一文不名的小萝卜头!
    该文对此欣赏道,蔡先生的说法是很对的!因为,蔡先生认为,“研究工作和表述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以为有材料有观点就可以写,不对。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考虑表述,舍不得花工夫不行。叙事是很难的事。”并强调指出:“叙事最难!”这是他的原话,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在考据的基础上,才能叙事清楚:“我这个书,着力于叙事。难,我就多用力量。叙事清楚,读者才能看明白。叙事,不要故作高深,也不要追求时尚,要根据事情的脉络。叙事追求平实简要,文字则要平易畅达。”

    为把上文意思说得更明一点,我不妨还摘引蔡先生在这文中谈写作新著时,被引用的另一段话。他说:“《中华史纲》写成是最近两三年,但却是60年的积累。要反复想,才能准确表达出来。如介绍《牡丹亭》,沿用比较多的,是说‘一个爱情故事’,我反复琢磨,用‘梦幻姻缘’来概括。”从蔡的这段话中,让我更加感悟到,要想准确地叙事,确实需要反复推敲才行!
    对此,我突然记起语言学家吕叔相的一首自勉诗:“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看来,老学者、大专家们尚且如此认为“叙事最难”,又何须我这样的小人物再在此问题上多费口舌,而不下功夫解决叙事这一关键难点呢!
    虽然“叙事最难”,可最能“叙事”的文章,却最能说明问题,最能打动我,最能给我教益。
    就是在这天的《光明日报》头版和第16版上,长篇人物通讯,即《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写在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杰出人才黎星殉职一周年》,读后,我被其恰如其分的叙事效果深深震撼了。
    这篇通讯以娓娓而谈的叙事风格,收到了娓娓动听的极佳效果。长文要言不烦地描述了黎星确实是位了不起的知识女性:她在对外传播之路上拼搏了三十载,事迹可歌可泣;然而盛年之际,却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就是这位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常驻美国的首席记者黎星,在她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诬蔑、攻击,又鉴于“流言已经上路,而真理尚未‘穿鞋’”的时常被动局面,“为了让中国声音更加嘹亮”,她,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良好形象。她以专业精神忘我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事迹感人至深。这正如文后短评《黎星,耀眼的启示》所定论的那样:“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这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意蕴深长的长篇人物通讯,让我处处看到,黎星,是位党性第一、志向坚定的奉献者,身先士卒、笔耕不辍的拼搏者,不惧艰辛、深入一线的求真者,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开拓者,甘为基石、乐于助人的伯乐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博爱者。 虽然,才五十四岁的黎星倒下了,可继续向世界传递嘹亮中国声音的精神却光大起来了!
    这就是这篇叙事佳作带给我的震撼感觉!

    实际上,那些擅长写叙事作品的大师,无论他们写出的是小说,还是其他作品,给人的总是清风明月般的美感。
    在8月3日《光明日报》的专题版上,《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占了整整一版。这是陈忠实的一篇随记。
    该文述说道,北京人艺排演《白鹿原》话剧时,特邀他这个《白鹿原》小说的作者,不仅几次请他出席观摩、指导,而且委托他为该话剧物色能插入当地有特色的老剧种来提高表演效果;作者几经考察后,向北京人艺郑重推荐了陕西老腔这古老的乡间剧种;随着这来自白鹿原上老腔表演艺术的加入,该话剧获得了盛况空前的演出奇效。
    就是这篇写得平平实实、看似毫无华美溢辞的随记,却让我周身读出了从未有过的轻轻松松、爽心悦目而又韵味无穷之感。当即,我在文章下面留空处,竟然情不自禁地记下了自己的感慨:“本来叙事最难,然在大师笔下,却写出了这最擅长的叙事之作!难怪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不仅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还被誉为当时当代文学的顶峰之作!”
    这就是擅长叙事之人,写出的优秀叙事之作,所带给我的最美的感受!
    正因如此,我越来越喜欢读那些把“叙事最难”解决得极佳的好作品。
    这其中,也包括叙事诗、叙事散文,还有那寓情于景于事、或寓景寓事于情的抒情诗、抒情散文,甚至一些政论文,等等。
    这里面,一看到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优秀叙事作品,我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欣赏起来。尤其是对影视剧、小说、报告文学、通讯、随记、感悟文章、叙事散文及诗词等,观赏或读后,便可以立即形成自己的主观感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多部优秀长篇小说,尤其是被普遍看好的那些小说,在破解历史叙事方面,做出了特别有效的探索。既立足于历史,又能破解固定框架,寻求多样性的小说艺术。这些特别成熟的当代作家,在处理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上,坚持不懈地探索,在艺术上顽强寻求自己的道路,由此把汉语小说推到新的艺术境地。例如,像《蛙》把“多文本叙述”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你在高原》,把主观视点突出的叙述推上了“高原”;《古炉》,把语言老到而任意的自由叙述提高到恰到好处;《一句顶一万句》,把质朴而能回归古典的叙述发展到了一个新天地,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今中国文学不仅依然充满活力,依然具有面向未来拓路的能力,而且为我们提高叙事能力,提供了各方面值得仿效、学习的范本!
    然而,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于博客中,那缺意境、或没有一定情节、或不能感觉出形象的散文、诗歌等,我总是觉得自己跟不上其跳跃性、或思维跨度太大的想象。因而面对时,脑子常常转不过弯来,形不成感觉,说不出任何评语来。这犹如自己年少时看《芭蕾舞白毛女》那样,不懂其形象表意。看来,这下里巴人是无法听懂阳春白雪的!或者说,这阳春白雪,对于我,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
    不过,对不着重于“最难”叙事的诗词、抒情文来说,即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或者“李白秀口一开,便是半个盛唐”的抒情,一般人也是能看懂、弄明白的。因为,诗词、抒情文是有意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直指人的心灵和灵魂,与我们的情感最微妙之处相联,与人类的生命节奏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朦胧的韵律,大概也能明白其诗意,也会被其诗词所打动。而那些靠华美辞藻的堆砌,没有形象、意境或毫无情节的空吟,或看似李贺、李商隐那样“用险字、押险韵”而成的“艰深”诗词,则另当别论了。
    行文到此,我突然记起了启功大师的一段名言。他指出:“唐以前的诗是淌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由此,我想到的是,写文章尚且“叙事最难”,而写诗词歌赋,就比“最难”叙事的作品更加难了。于此,我的看法是,不管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为了诗意般地生活,无论作文写诗,不如干脆下番功夫,突破“叙事最难”这个瓶颈关口,从而顺理成章地“嚷”出自己最拿手的作品!免得年华老去时,“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谢谢伊农之秋,为拙文增辉!
   叙事最难,先亮观点,为此,又析理,又摆事实,叙议结合,以增加信服力。
    品味全文,很欣赏先生个人的感悟:叙事之难,是因为词语的艰涩,华美辞藻的堆积,无病呻吟,故作高深,真情难寻。因而事情的来龙去脉,模糊不明白,语言也难以畅达。这样的文章难以抵达心灵和灵魂,难以感人。而那些艺术大师,“无论他们写出的是小说,还是其他作品,给人总是清风明月般的美感,带给人最美的感受”。
   受益,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4: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摆事实,叙议结合,以增加信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5: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丶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5: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他们写出的是小说,还是其他作品,给人总是清风明月般的美感,带给人最美的感受”。 这也许是叙事应达到的境界!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5: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叙事,不要故作高深,也不要追求时尚,要根据事情的脉络。叙事追求平实简要,文字则要平易畅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6: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才五十四岁的黎星倒下了,可继续向世界传递嘹亮中国声音的精神却光大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6: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问好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欢迎指导,愉快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6: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3 0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5:42 , Processed in 0.0363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