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8-7-16 18:09 编辑
一位老党员的故事
解正南(1933——2017),湖南汉寿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具有63年党龄。他在汉寿县担任过科长、局长、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在此谨简录四则小故事,聊表怀念。
故事之一:鸭东铺渡口
民国以前,汉寿县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从太子庙到县城的15公里长的官道。官道离城5公里有个鸭东铺渡口。渡口约半里宽,由一条三桨渡船来回摆渡。数百年来,凡是从省、府来的官员,如果走旱道,或坐轿,或骑马,必经此道。所以离县城五华里设了个迎官亭,叫做五里牌,即现在的县汽车总站处。 民国后期,县国民政府几次募工修路,闹腾了好些年,才筑成了一条泥巴路。解放后百废待兴,县人民政府也来不及修公路。1958年大跃进的东风吹到了交通战线,这才将修筑汉太公路提上了议事日程。县委决定将泥巴路铺装成卵石路,通汽车。 当年时间进入秋冬,农村青壮年修水库,老年妇女忙收割、积肥。谁来修路呢?县委请出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和一、二中学生,停课一个月修公路。因此,分管文教的副县长贾玉梅任指挥长,县委文教部干事解正南任副指挥长。当时年仅25岁的解干事,已是“文教科长”的职衔,正行文中。 那时认为知识分子修公路,是实行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措施之一。劳动化就是革命化。所以两千名师生乐意参加,好像上战场,一个个豪情满怀。从11月1日起,大家借民房住宿,搭工棚吃饭。15公里长的路面,要铺装5米宽、两公寸厚的卵石,非同小可。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两只肩膀,一粒粒,一担担,从太子庙沙洋坪将卵石挑到路面上。腰痛了,腿痛了,肩上磨破了皮也坚持着。 好不容易艰苦地熬到一个月,路面铺装基本完成。11月30日下午4点,县指挥部通知12月1日离开工地,返校复课。归心似箭的师生们,怎能待到第二天呢?一个个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收拾行李、工具,打扫住房,辞别房东,赶往县城。 此时已是下午6点多,天公不作美,偏偏乌云密布,下起了小雨,洒落在脸上冷嗖嗖的。月空风高,伸手不见五指。一个个只得前后呼应,摸索行走。
渡口以北的师生,就近回了县城。渡口以南的小学教师,除了小部分从太子庙返校外,还有大部分必须经过渡口才能进城,才能返校。当时,那唯一的三把桨渡船,一个来回近20分钟,每次只能渡30来人。不一会儿渡口南岸已汇集了好几百人,黑压压的一大片。因为争登渡船,不断地发出一阵阵的呼喊声、吵闹声。场面混乱,渡船根本不能起航。 突然听得女人的尖叫声:“挤到水里了,挤到水里了!”黑夜的尖叫,猛地增加了几分恐怖。此时只听得一人,可能是指挥部工作人员,高声喊道 :“老师们,别挤呀,别挤呀!”可是归心似箭的人们,早把他的话淹没在吵闹声中了。 那人又喊道:“解科长来了,要大家守秩序呀!”黑咕隆咚的,人们以为是吓唬吓唬,谁也没有多理采。那吵闹声只稍停了一下,马上又骤然而起。眼看场面不可收拾,危在顷刻。 此刻,只听得一个高亢的声音喊道:“老师们,我是解正南。我们都是为人师表,要守秩序呀!”因为黑夜,谁也看不清谁,吵嚷声又轰然而起。 解正南见此,怒气横生,厉声喝道:“谁是共产党员?谁是校长?”并且用手电指了一个方向,好像看到了共产党员,看到了校长。十分严肃地说 :“共产党员要带头先让一步,往后退!校长要管好你的老师,都往后退一步嘛!如果出了问题,找你校长是问!”俗话说,“不怕官,只怕管”。科长管校长,校长管老师。 本来迫在眉捷,解科长却化险为夷。他那富有的胆略和魄力的话,好像定海神针,立刻稳住了摇晃的“龙宫”。黑空中只见几只手电光晃了起来,“退点,退点”的声音此起彼落。码头上很快恢复了平静。不一会儿,那渡船就把滞留在南岸的老师安全有序地渡过了河。(周世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