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8-7-19 16:03 编辑
墨海丹青画家梦(二) 文\刘小明 在单位,谢迪威是个热心、豪爽、乐观的人,喜欢交结朋友,乐意跟别人帮忙,因此他的人缘关系很好。他办事有个习惯,对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但他更喜欢晚上加班,到转钟一两点是常事,因而白天上班有时迟到,一年中他还能得到颇为丰厚的画画收入,为此他受到了个别人误解和嫉妒。嫉妒之人经常到个别领导那里打小报告,弄得他在单位上不好开展工作和很难做人,为此他感到困惑和迷茫。 1993年春,他历尽半年心血所创作的大型税务宣传月历画,桃源内外八景图完成,经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和中国美术界知名专家鉴定后认为:谢迪威用月历国画的形式宣传税务法律法规和税务知识,开创了中国税务宣传先河,且立意新颖,技法独特,兼工带写,每一幅皆属国画精品,省税务局领导当即决定在全省出版发行。由香港现代出版社出版印刷,第一次就印刷了13万册,很快在全省各地销售一空。在全国各地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的领导提议为谢迪威发放一定稿费(奖金),谢迪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尽管自己很需要钱,但还是坚决地谢绝了。 1996年,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国画创作,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谢迪威要求提前退休了。退休后,为了开拓视野,他遍走祖国的名山,2000年春来到了云南省西南端的瑞丽江边。他被这里奇特优美的山水风景和如诗如画的风俗人情迷住了,在这里驻扎下来后进行了大量的国画写生和创作。不久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到瑞丽考察工作时看到谢迪威设计和创作的作品大加赞赏,便提议以他为主在中缅边境的瑞丽河畔设计、修建一座20米高、象征中缅两国友谊的汉白玉纪念碑。谢迪威愉快的接受了任务。在那些日子里,谢迪威拿着一个写生板,来回穿梭在中缅两国边境。他看到中国傣族妇女打着赤脚,到丽江里挑着一担清水,扁担悠悠情也悠悠;而缅甸妇女头顶一个陶钵,在丽江打钵水后一步一步十分悠闲,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优美如画。于是“中缅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的雕塑构图在他的大脑中应运而生。他高兴极了,回到宿舍后连忙挥笔设计了一幅立体图。按照他的初步设计,这座雕塑应建造在美丽的瑞丽江畔,底座纯白玉,高15米,人物为中国傣族妇女打着赤脚挑着一担水,动中有静、美丽端庄;缅甸妇女头顶一钵水玉树临风,仪态大方。谢迪威为高质量完成这副作品。又用金刚泥按照百分之五的比例雕塑了一个模型,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部分工艺美术专家看到后大为赞赏。于是很快拍板修建。在谢迪威的亲自指挥下,不到半年时间,一座高二十米,题名为“中缅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的汉白玉雕塑屹立在美丽的瑞丽江畔。谢迪威的名字也和这座纪念碑一样,永远写在了西南边疆。 已越古稀之年,两鬓斑白的谢迪威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十余岁,精神饱满,富有活力。直九十年代成为中国美协和中国工艺美协会员后,他的名字在大江南北不经而走,多幅作品被海外知名学者收藏。在香港、深圳字画市场,他的国画作品是以每平方厘米论价,且供不应求。2016年7月,桃源县热市镇戈儿潭村发生洪涝灾害引发泥石流,十余户村民受灾损失惨重,他把自己义卖字画的两万余元全部捐献给了受灾村民。每次省内某些地方发生了重大灾情,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察看灾情,并在受灾地附近的城市挥毫泼墨,以写字作画的钱全部捐给灾区。 墨海丹青,谢迪威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但他深知艺海无涯,仍每天习字作画不止。只要生命不息,他将用手中的这支笔一直永远地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