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39|回复: 18

浅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适应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4 08: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适应能力
全市优秀家庭教育征文入选篇

    摘要:孩子的自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五个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设置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的环境、教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做学习的小主人。
    关键词:自适应能力  心理环境  自理能力  社会环境  人际交往  学习能力
“适应”作为心理学术语,通常是指人与环境持续交往,根据环境条件,通过变化和调节,使自身与环境关系协调,顺应环境的要求。那么什么是“自适应”呢?“自适应”就是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与生俱来,但是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孩子也难以积极地适应家庭生活、复杂的学校生活和更复杂的社会生活。
    一、孩子自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 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二)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即生活自理能力。指孩子逐步接受当前的社会生活方式,学会自我生存、自我服务,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孩子逐步接受外部世界,形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能力。
    (四)人际适应
    人际适应指的是孩子能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是指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进入群体后,参与群体活动,接受知识熏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适应能力
    (一)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家长可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指导孩子,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孩子更多地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问题,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为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触觉的训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早期触觉学习不足会造成孩子敏感、胆小、紧张等问题。触觉的发展对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与情绪、性格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母亲对孩子要多爱抚、拥抱,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孩子洗澡后,用粗糙的毛巾给其擦身体。用大毛巾被把孩子卷起来,或把孩子放在两个棉垫之间,轻轻压,让孩子感觉身体压力。要多让孩子在地板上爬行、打滚、翻跟头,让孩子玩土、泥巴、沙子、石子、水。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进行袋鼠跳、羊角球、游泳等活动。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包办代替,要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孩子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他们生理上早熟,心理上幼稚,此时家长要让孩子适当地做家务,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就会增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能很好地去应对。
    经常受到斥责或缺少关爱的孩子,大都心理比较扭曲。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鼓励、表扬,努力为孩子创设和谐、温馨、安全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明天的盛开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家长一定要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1、寓教于乐,让孩子习得自理的方法。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性,家长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
    学吃饭的儿歌: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
    穿脱裤子的儿歌:小朋友,穿裤子,先把前后看仔细,再让两脚钻山洞,一脚钻进左山洞,一脚钻进右山洞,比比哪只先出洞。
    这样就能让孩子在歌曲中轻松自主地学习方法。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自理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在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就要注意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质量等。例如3-4岁的孩子吃饭,开始可能会撒些饭粒,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就会逐渐掌握正确的吃饭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因此,当孩子初步掌握一项自理技能时,家长才可以逐步提出新的要求,以便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3、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孩子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一句“你最棒”、“你真能干”……都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孩子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如孩子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扣错了。家长首先肯定孩子的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我们能给这粒小扣子找到自己的家吗?”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良好情绪, 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但当孩子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同时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一定能干好的”等),必要家长还需协助孩子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天天做,持之以恒,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成效。
    (三)设置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的环境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有两个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交换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也非常受孩子的欢迎。所谓“交换留学”,就是两个家庭的孩子,分别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个月 。
    虽然只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这种做法至少给孩子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二是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比较重视对自理能力的培养。家务活抢着干,学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三是提高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孩子会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他所接触的“新人”。新的家庭中长辈的教导,和原有家庭不一样,孩子会结合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孩子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只要他注意观察,进行思考,就是一种比较研究。家庭中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可以让他们通过家庭这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2、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作为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得到问题的答案呢?在家庭中,家长应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在思维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引导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辨别是非的: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只要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提醒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这位家长再做点指导。天长日久,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通过这样的培养,这个孩子很会处理班级小朋友中出现的矛盾,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3、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孩子都是生长在一种顺利的环境中,家长如何在这种环境成功地教育孩子呢?有经验的家长多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家长在设置困难的时候,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有的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获得一个东西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有的孩子,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基本没有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亲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他给孩子布置了两项特殊的作业:一个是不再乘电梯,每天坚持步行上下楼;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坐汽车,而是坚持徒步。
    (四)教孩子学会人际交往
    孩子的良好社交表现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孩子逐渐培养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备感头痛。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当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边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我们就会选择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而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狮子都知道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解决矛盾,虽然能够获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因此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后,家长一定不要多加干涉,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
    第二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孩子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文明礼仪,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人之间就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天长日久,孩子们会把这些文明礼仪内化,当他自己准备好时,就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第三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家长在教育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此时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家长切忌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或者别的东西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在公共场合要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滑梯,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孩子出去时可以多带一些玩具,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交换”,是很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的。
    (五)引导孩子做学习的小主人 
    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学习是主要任务。学校里有数学和语文课,有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课,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孩子学好各门功课是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因此父母应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
    (1)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6、7岁的孩子最喜欢向成人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家长一定要表扬他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切忌不耐烦,甚至呵斥孩子。家长还可以反过来向孩子提问题,让他自己或者到老师那里去找答案。长此以往,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刺激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2)为孩子创造表现学习结果的机会。
    孩子都有一种表现欲,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展示。例如:家里来了亲友让孩子朗读学过的课文,演唱刚学会的歌曲;鼓励孩子扮演小老师教小朋友识字、认数、唱歌、跳舞。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结果得到了表现机会,更激发了他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本领的热情。
    (3)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应用放大镜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适当表扬。更重要地是帮助孩子找到没有学好的原因,制定改进学习的具体办法,并鼓励孩子,对他说我相信你能学习得更好。
    (4)让孩子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孩子认识了一个字,做对了一道数学题,会做了一套操,会唱了一首歌都是学习上获得的成功。家长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孩子一起体会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证明及时获得学习成绩的反馈信息,也就是让孩子体会成功,有强化学习兴趣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够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设置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的环境、教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做学习的小主人,孩子的自适应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孩子就能积极地适应家庭生活、复杂的学校生活和更复杂的社会生活。

                           文稿来源:常德市妇女联合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08: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设置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的环境、教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做学习的小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很好的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未成年孩子的都要好画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适应能力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1: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家长一定要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4: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问候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4: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州方远 发表于 2018-7-24 08:54
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设置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的环境、教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做学习的小主人 ...

点赞!欢迎指导,交流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6: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阅!欣赏!点赞!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6: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阅!欣赏!点赞!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12 09:03 , Processed in 0.0365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