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5-7-19 10:33 编辑
一根“绵绞藤”,让群众幸了“狗屎运”
2014年春节假期刚过,一名中年男子走进鼎城区旅游局,找到局长杨友莲自我介绍说:“我是韩公渡城址村支部书记杨国清,来请杨局长到我们村里指导旅游开发,很想办次荷花节。 杨友莲知道汉代古索县遗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打力开发鼎城旅游事业,她心中“五朵金花”的理念已经成熟,就包括荷花,但候选地不是城址,而是石公桥,那里有冲天湖浩大的水面,也有古城遗迹,而韩公渡城址,水面远远比不上。不过,一个村支书有这么大的热情,想搞旅游开发,她又不想泼冷水,便答应考虑考虑。 一个星期之后,杨国清递给杨友莲几张信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一看标题:《打造中国旅游的一匹黑马》,让杨友莲吃惊不小,细看全文,他将城址的历史沿革、伍子胥的传说、刘禹锡的《汉寿城春望》一一道来,并讲述了城址的荷花栽培历史以及自己的办节设想。最有趣的是他想象:“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古城址全面挖掘,恢复旧貌,城内金鼓之声悦耳,亭台楼阁,旗幡飘扬;城外十里荷花养眼,荷田中轻舟荡漾,菱歌清唱。 杨友莲看完信,连连感叹:“你野心不小啊!”但她并没有当即答应。因为,他那里一坦平洋,交通不畅,存在 许多先天不足,打造一个景区或景点确实还有难度。 三天之后,区委宣传部常委副部长杨斌给杨友莲打来电话,杨国清那里想办荷花节,请杨局长考虑支持。杨友莲不禁大笑着说:“杨国清真是个绵绞藤,连你这个大鬼都搬出来哒。” 有了这一“绵”,后面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2014年4月17日,城址村为让群众适应旅游接待的要求,举办了乡村旅游大讲堂,100多名村民参加,城址因此成为鼎城乡村旅游大讲堂的开讲之地。 9月1日,《索县遗址拾遗》出版,这是鼎城首部村级旅游文化读物。 吃下定心丸的杨国清,将村里134户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古索湘莲专业合作社,种植湘莲2000多亩;为了办好荷花节,丰富荷花品种,他同合作社的农户,哪里有荷花节,哪里有好的荷花品种,就往哪里赶。 要办节,需要大量资金,镇里全力支持。村里的必要开支总是免不了的。为了找资金、省开支,杨国清再次表现出了一股“绵”劲:到处找项目,到处化缘;景区总体规划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农家的启动、标示标牌的设计、制作、布置,事事躬亲;再就是三天两头跑旅游局,请求智力支持。 杨国清究竟有多“绵”,旅游局知道,城址的百姓知道,护城河畔盛开的古风荷莲更是知道。 今年七月,城址大地“接天莲业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近,每天都有四五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观赏荷花,享受美景,给农家们带来了很好的生意。据说,一位用油炸斋菜的老太太,日收入都是一两千元(本文与姚高峰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