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8-8-7 17:40 编辑
桃源“泥人王” 文\刘小明
真是难以想象,一个退休不到十年,从未涉猎过泥塑艺术的乡级中学语文教师,在短短的时间内,靠着一种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信念,勤学苦练,创作泥塑作品300余尊、书画作品200余幅、字帖作品五大本。他的作品先后十次获得国家级金奖。2013年,他被中国燕京书画院聘为书画高级院士,被香港青少年视觉艺术研究会吸收为会员,被当地艺术同行尊称为“桃源泥人王”。 “泥人王”名叫赵正雄,是沅水河畔兴隆街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四十余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养成了他一种探索追求,锲而不舍的性格。2008年冬,六十花甲的他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桃源县漳江镇黄花井居委会老家。刚开始,他无所事事,便被左邻右舍拉出打牌和搓麻将,不久他就感到十分厌倦和无聊。就在他十分苦闷的时候,有一个退了休的朋友拿着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小团金刚泥,求他刻一个篆刻印章,以便在书法作品上落款。他在乡级中学教书时便对篆刻有很深地研究,因而很爽快答应了。于是他拿着这一小团金刚泥捏来捏出,随后他又用牙签和蔑片在上面进行巧妙处理,很快,这团小金刚泥在他灵巧的手中便成了一个篆刻印章艺术品。朋友见到后大加赞赏。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给朋友的泥雕篆刻很受当地书法界朋友的亲睐。纷纷来电预订泥塑篆刻印章,从此他“泥趣”大增。 要创作泥塑作品就得有大量的金刚泥,而金刚泥在桃源县来说可谓稀有之物。于是赵正雄背着一把锄头和多个编织袋到处寻访。花了十几天时间还没看见金刚泥的影子。他有点心非意懒了,就在他苦闷彷惶和踌躇不定时,终于发现了此物。那天他背着编织袋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一台挖土机正把泥塘中一团团黑白相间泥往运土车上送,他眼睛一亮高兴极了,那不是朝思暮想的金刚泥吗?于是他跟施工负责人说明来意后,重金雇请了两个劳力,跳下塘中就装了起来。此刻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体质,和两个被雇请的年轻人一起忘情地干了起来,到家中时他已真正成为一个“赵泥人”了。 赵正雄从购买的大量雕塑、绘画技术书中了解到,要创作好的泥塑艺术作品,必须要掌握素描和速写等基本功,了解人以及其它形体内在结构,特别是要深入生活进行速写,抓到最能体现人体运动特征的瞬间。于是他购买了大量绘画书籍和石膏模型,进行了大量临摹习作和室内写生,掌握到一定的技巧。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创作目标,首先要创作默默奉献的广大农民,因为他们是全国其它行业的衣食父母,其次要表现现代生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直机关2009年秋季开始,他就经常拿着一个小本本,深入乡村田间采风写生了。 追求艺术是艰辛的,也是十分快乐的,他在得到大部分人啧啧称赞的同时,也遭到了个别人的误解。在农村,他对农民耕田插秧、治虫打药、收割加工进行了多个角度的速写,寥寥数笔,农民群众挥汗如雨勤耕苦作的场景跃然纸上,其形态惟妙惟肖逼真动人,农民朋友一个个向他伸出了大姆指。但有时也遇到了一些尴尬事情感到十分无奈和茫然。一天,他拿着一个速写本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年轻妇女正给婴儿哺乳,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掩映下,那神态美妙极了。他想,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也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真谛,应该值得歌颂。于是他便离这名正在哺乳的妇女约十米远的地方,迅速掏出小本本来写生。突然,他的后背被人重重的地拍了一掌,扭头一看,见一小伙子正愤怒地望着自己,估计是那妇女的丈夫。他恶声恶气地骂道:“老不要脸,这样一大把年纪了,还偷看女人喂奶,还不快滚,不然我揍死你。”赵老师刚要解释便被那小伙子重重地打了一巴掌。他忍着火辣辣的疼痛迅速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因为再向这个年轻人解释无异于对牛弹琴。 通过一年多的下乡写生,赵正雄已完成了近千幅速写。一些泥塑创作的构图已在他脑中形成。这期间,他还拜访了两位民间雕塑艺人,向他们请教了雕塑的基本要领。加上收集保养的一吨多金刚泥以及小量橡皮泥,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刀阔虎进行泥塑创作之时,2010年冬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他妻子朱素珍被诊断得了糖尿病。因而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创作,到医院精心侍候老伴。两个月后,老伴的病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他便坐不住了,创作泥塑作品的欲望使他一次次冲动起来。他把自己的想法真诚地告诉老伴后,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于是赵正雄便给她找了一个十分能干的保姆,而自己则一头钻进了“泥塑小屋”。 进行泥塑艺术创作其实是件十分费劲劳心的事,先要把金刚泥用水和胶加工成干湿适宜状态,以不粘手为宜.其次再按照速写图样捏成大体形状,再次用自制的蔑片工具一层层的刮、修、雕、填、刻,每一个泥塑作品都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和上百个小时的精心雕琢,干透后再用油彩描绘成自然色彩。其雕刻之细腻创作之精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期间,除了每天探望一次老伴外,其它时间则基本上在“泥塑小屋”渡过,甚至连吃饭也是保姆送到小屋里。每创作完一幅泥塑作品,他都要仔细把玩好一阵子,其心情之快乐舒畅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平时要好的朋友拜访他,见他正挥汗如雨地用小蔑刀塑刻泥人,半是规劝半是担忧地说道:“老赵,你我都这样一把年纪了,趁吃得动得,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你一天到晚捏些泥人,难道想学秦始皇,把这些泥佣带到土坑里去吗?”赵正雄把老朋友拉到自己身边坐下,推心置腹地对他说:“其实你并不了解我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认识不同追求也就不一样。对我来说,进行泥塑创作是一种高雅、美好地享受,虽然苦点、累点,但苦中有乐,乐此不疲。如果现在真的叫我放下手中的创作去无所事事消磨时光,那才真的叫生不如死呢。”老同学听后像不认识他似的惊愕地睁大了眼睛,无奈地摇摇头,悻悻地走了。 赵正雄痴迷泥塑创作成瘾,从不浪费点滴时间,就是每天一次到医院探视老伴,也从不忘记带着一个小本本进行速写。医生怎么看病?护士怎么打针?他寥寥数笔就把它速写了下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把创作泥塑的作品230件分为六大系列,即农村农民系列、母爱系列、古今文艺系列、现代生活系列、第三产业系列、动物系列等。他把这些泥塑作品着上油彩命名后,按系列依次存放在专制的展台上。 走进“泥塑小屋”,就象跨入了一个异彩纷呈艺术天堂,那一尊尊小巧玲珑、惟妙惟肖、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俨然就像赋予了它生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苍天不负苦心人,在十年时间内,他创作了泥塑艺术作品数百件,其中多幅作品被《中国雕刻艺术家大典》、《中国泥塑艺术博览》收藏。2013年10月,他的一幅名为“飞”的雕刻艺术作品荣获“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金奖”。 赵正雄最喜欢的一幅得意之作就是在香樟木板上雕刻的曹操的一首四言古体诗《龟虽寿》,他自比“老骥”,常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泥塑艺术的海洋中,奏响了夕阳人生的辉煌乐章。 2018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