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称武陵,魚虾多多,素有“魚米之乡”美誉。到过常德的人,如果没有吃魚,世人会感到错愕,自己会感到惆怅,回到家里老婆会疑惑。说不定让你跪上搓衣板,如实地回答:“你到底去了常德没有?”
常德地处洞庭湖西南部。这里水域辽阔,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水天一色。它是各种魚类和水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伊甸园。据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当时常德府辖区内有魚类22种。到了1981年调查水产资源时,仅常德武陵区就有水产品95种,隶属11目、12科、63属。青魚、草魚、鲢魚、鲤魚、鲫魚、鳊魚、鲂魚、鳜魚等30多种魚类最丰富。还有名贵的银鱼、鳗魚、鲥魚和特种水产品水魚、乌龟、才魚、长臂虾、米虾、蚌壳、田螺、蛙类、泥鳅、黄鳝、螃蟹等等。倘若让它们毫无节制地繁殖,不计划生育,势必破坏和谐的环境。有必要请捕魚人修理调节。 民国22年的《湖南地理志》记载,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封建王朝,均将滨湖一带号称为“八百里洞庭”,享有“九十九号业次,一百号魚色”,“湖民以漁为业者甚众”的盛名。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常德已有漁民开始专业从事捕漁制网,“还植木垒石江中,为木存取魚,获利颇饶。”清同治《武陵县志》又记载,雍正年间,常德已有魚行和虾米行营业。
坐在飞机上从高空鸟瞰常德,你会发现这里处处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这里的江河湖泊,藻泽湿地堪比天上的星星和银河系,比它们还要密集,还要灿烂。遗憾的是你无法透视这些水里自由自在游弋着的许多魚。 按照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理论。这里当然衍生出许许多多捕魚的人。他们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操盘手,他们像魚儿一样聪明睿智,矫健敏捷。 由此上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文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说的是武陵人捕魚为业。有位渔夫沿着沅江边上一条小溪步行,竟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国人称为“世外桃源”,从云南中甸出口转为内销后称为“香格里拉”。 倘若又上溯到战国末期,《楚辞·渔父》里记载了屈原与一位漁夫的精彩对白。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位左一个叫“沧浪”,右一个叫“沧浪”的漁父,想必也是常德人。因为沧港就在常德汉寿县。 由此再上溯到上古时期,德山孤峰岭下的沅江与枉水交汇处。岸边有块巨石光滑如镜,传说它是隐居德山的中华善德文化先贤善卷先生的钓魚处,人称钓鱼台。这块巨石,如今是人们缅怀善卷先生的游览观光处之一。
从前,居住在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和城内东湖(东湖巷)、上老鸦池(老年病医院西侧)、秀水斗门(市一中校史馆)一带的居民和护城河、穿紫河一带的农民水性极佳,他们常常下水用手捉魚,或者用小器具捞魚。 说到用器具捕魚,首推丹阳楼土桥一带的漁民、农民和居民。当年土桥一带是漁民下河捕魚和上岸卖魚的码头。是夜晩漁船随意停泊的地方。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的高级漁业生产合作社(市漁场前身)所在地。如今的时尚名称应叫“愚人码头”。世居土桥边上的谢老汉,年近七十。每当谈起当年捕魚的情景,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夸耀自己年轻时常常一个“猛子”鉆入水中,能捉到好多条大魚。他从来不使用钓魚竿钓鱼。而是自制许多捕魚捞虾的小器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如今常看到他骑着破旧的电动车驮着漁网、漁叉、漁篓之类飞驰而过。仍用一些古老的捕魚方法到周边无人看管的沟渠堰塘里露一手。
“百魚百猎,千魚千‘剌’(方言: 工具)。”常德人捕鱼捞虾的手段极多,可谓独树一帜,千姿百态。他们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和魚种,采用不同的捕捞工具和方法。 常用的捕魚方法: 有网罾,分为扳罾、赶罾、手网、夹网、套网、丝网、麻网等; 有钩钓,分为流钓、卡子、手竿钓、黄鲇钓、才魚钓、水魚枪等; 有籇篮,分为魚籇、鳝魚籇、踩蹓、鲫魚花篮、鳜魚花篮、鲤魚花篮、泥鳅花篮等; 还有鸬鹚、漁叉、顶杆、抓耙子、镣业等捕魚方法。 其中捕鲫鱼最普遍使用的工具是在线上系许多分线,分线另一端系一个弧形竹签。夹以小虾或者面精作魚饵,再套上麦杆筒,黄昏时投入水中。鲫魚吞食鱼饵时,麦杆筒破裂。竹签伸开卡住鱼嘴无法掙脱。天亮时收线得魚。 在神话故事中有个哪吒闹海的传说,常德渔民尊奉哪吒为祖师。还在东门外建有洞庭宫供奉哪吒太子。农历四月八日是哪吒的祭祀日。每年冬季,柳叶湖的漁民临时组合在一个搭建于岸边的棚子里,首先在哪吒太子神像前举行祭祀,誓言团结,然后开怀痛饮。第二天清晨齐心协力,有的投网,有的上架,有的牵索拉网,一网可得魚十万至三十万斤。 几年前,在南碈的沅江出入口处,常见有几条用鸬鹚捕魚的小船。只见渔民将鸬鹚置于小船上,并在颈部套上一个绳环,使它叼魚时只能吞进小魚,较大的魚则寄存在喉囊中,渔夫用竹篙将鸬鹚挑到船上,将魚挤出后,让其稍稍休息,喂点小魚奖励。然后再驱使鸬鹚下水捕魚。 前不久,穿紫河三闾桥(即战备桥)下还能看到渔民在两只竹棑上用扳罾捕魚,引来众多行人驻足围观,三闾桥上一度堵塞。这种捕魚方法在唐朝以前就有之。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李群玉有《沅江漁者》一诗赞曰这里的旖旎风光和风情: 倚棹汀洲沙日晩, 江鲜野菜桃花饭。 长歌一曲烟霭深, 归去漁郎绿波远。
鲫魚古称鱄魚,《吕氏春秋》记载:“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清代嘉庆《常德府志》记载:“诸魚惟鲫最可食”。常德鲫魚尤以柳叶湖出产的柳叶鲫以及柳叶银鱼闻名遐迩。其中柳叶鲫体形肥大,肉质细嫩,味鲜甜美,汤如乳汁。曾经是清代朝廷的贡品。1971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湖南视察时,品尝了柳叶鲫后称赞其味道胜过“武昌鱼”。
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三年时期,干部和群众同艰苦,共患难。常德人得天独厚,从沅江、柳叶湖、穿紫河、护城河里捞上来的魚便成为人们歺桌上经常改善生活的佳肴。捕魚人也自夸:“我一网撒下去,能打上来好几个干部。” 其意是捕魚人的收入比干部的工资还要高。 如今的钓魚爱好者,总是千篇一律的带着最现代化的钓魚竿,守在那人工飼养的漁塘边,靜靜地、全神贯注地盯着那漂起的浮筒。岂不知,常德的先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捕魚方法和诀窍,令人目不暇接。回味他们当年捕魚的神韵,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那首《渔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