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8-8-22 08:48 编辑
二十万公里行走 “最美乡村医生”张碧银(三) 文/刘小明
为了改变山区面貌鞠躬尽瘁 由于张碧银一心扑在山区群众身上,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山区,也赢得了山区群众的拥戴。1997年,她当选为桃源县第十三届县人大代表;第二年,她担任寨坡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了全村老百姓的主心骨。身份变了,她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除了为改变塞坡村面貌尽心尽力服务外,同样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的责任不能丢。因此,她进村入户除为老百姓解决一些民生的问题外,身上总背着一个药箱,遇到百姓病痛,她总能及时给予治疗。因而当地百姓又亲切地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医支书”。 “医支书”在任职初就筹划了改变寨坡村老百姓三件民生大事:一是修通村道硬化村道,解决山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二是拉通有线电话,解决山区群众和外面世界信息沟通问题;三是抓好人畜饮水工程,让大山里的老百姓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尽快实现这三大工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落实足够的资金。张碧银充分发挥支村两委一班人的作用,集思广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大学生村官在电脑上写出数十份请求支援报告,每一名班子成员分别送往各自负责的“化援户”,她本人自告奋勇地担负起镇、县、市相关科局的“化援”任务。 一天,她独自来到常德市某局找一名较熟悉的领导,这名领导曾三年前扶贫时到过寨坡村,那时她还担村计生专干兼赤脚医生。事隔多年,她把这位领导的联系电话忘了,碰巧领导到省城开会。张碧银想到:来一次常德不容易,一定要把任务完成才是。为了节省资金,她找到一个便宜的旅店住下,每天吃些馒头和方便面充饥,第二天到老领导办公室时,他仍在省城开会,这样,他一连等了三天。第四天终于见到老领导了。老领导得知张碧银为“化援”在这里连等了他三天,天天啃冷馒头,心里非常感动。除亲自给她安排一定的扶贫建设资金外,还带着她跑了几家熟悉的单位争取建设资金。就这样,她和村里一班人凭着一股韧劲,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求助、化援,硬是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发动干部、群众自愿集资和加上上面拨付的资金,共筹得建设资金近八十万元。为实现“三大民生工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通过自己和全村人的努力,6.5公里的村主干公路和邻村主干公路对接修通了,村里有线电话拉通了,人畜饮水工程也搞好了,目前全村80%的农户都已经吃上了干净卫生的山泉水。基础公路建设刚完成,张碧银最大心愿就是想尽早硬化村里6.5公里的村主干公路,让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让村里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宽。为了尽快筹措资金,她动员自己的儿子将新修的楼房卖掉,又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共计30多万元借给了村里用于硬化公路。 “三大工程”实现了,张碧银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任期内总算为家乡办了一点具体事。2014年,年近古稀的她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主动辞出支部书记一职,但她仍闲不住,继续背起药箱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病。虽然由于年迈行动不便,但她仍在坚持,她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为村民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服务当地百姓。 如今,张碧银的故事还在上演着,为百姓解除病疼,是她做人的快乐。虽然年龄大了,步子慢了,但当地老百姓都喜欢张妈妈到自己家来,拉拉家常,喝杯热茶,听张妈妈讲些卫生健康知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只有具备仁者之心的人才能坚持这20多万公里的行走;只有具备公而忘私坚定之心的人才能做到37年如一日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