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风凰卫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在常德录制了《重返战场》电视片。我有幸参加了录制并接待了柴意新烈士之子柴陵华先生。 柴意新是常德会战时阵亡的爱国抗日将领,时任74军57师169团少将团长。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柴意新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柴意新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柴意新在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时,与后来任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同在黄埔军校学习,他二人因同乡关系交往密切,他在李鸣珂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柴意新是常德守城战(城区)中牺牲的唯一团长和将军。他在守城战中,率部驻守城区东城门、城壕湾一带,城壕湾的那座水泥碉堡,就是常德会战前夕建造的,这一点不容质疑。 在摄制中,根据编导的安排,我首先陪柴陵华先生查看了城壕湾那座水泥碉堡和城壕湾一带的古城墙。我向他讲述了从1943年11月26日开始,日寇首先进攻东城门。柴意新率领169团英勇抗敌,顽強地阻击了敌人,敌人甚至使用了毒气弹也未得逞。这在台湾档案馆的记载中和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室编制的《常德歼灭作战》的记载中得到证实:“攻击东门方面的土屋大队,于29日黎明在重武器掩护下终于攻克了城门附近的火力点,接着突入城内。城内附近火力点的守军斗志旺盛。当我军进城后仍在顽抗。”日本研究所在文中所指的火力点就有城濠湾的这座碉堡。 摄制中我还陪柴陵华先生来到“陆军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 我告诉他,常德会战胜利后,柴意新将军的遗体用棺木安葬在这里,文化大革命以后,因坟头开裂,坟头上的部分遗骨和后来扩建建设路的人行道时,将部分遗骨被迁移。但柴意新将军始终安息在常德会战公墓的地下。 回忆这次我陪柴陵华先生参加录制《重返战场》电视片。我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如今在修整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时,让柴意新将军作为英烈的重点,向凭吊的人民群众展现出来。 在城壕湾抗战碉堡前讲述 在城壕湾古城墙前讲述 常德守城战从东门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