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先苦后甜
在第34个教师节前夕,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到湘潭大学调研,走进94岁高龄的老教授家中,向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杜家毫说,在沧老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的优秀品质。 这位老教授叫沧南,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沧南老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享受幸福晚年但仍在奋斗的沧南老教授,其实是穷苦农民出身,在没吃没穿艰难的青少年时代,始终坚持求学,百折不挠,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的辉煌。下面简要地介绍沧南老教授奋斗一生的经历。 穷到要饭,也要坚持读书 1924年5月,沧南出生于安徽合肥一户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名“高家贵”,本寓意“家庭富贵”。但没料想父亲在沧南四五岁时即因故去世,母亲带着他的几个兄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经常靠挖野荸荠充饥,有时甚至出去乞食。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情况下,母亲还总想让沧南读点书,这为他今后坚持求学埋下了种子。 1939年,当时15岁的沧南已开始意识到,想要摆脱困境,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念书。沧南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学校废寝忘食地学习,经常晚上点着蜡烛看书。 历经曲折后,沧南于1947年考上了北京朝阳学院,学校每学期对考试前三名学生费用全免,这对毫无经济基础的他来说是唯一上学的机会。1948年,沧南赴冀中解放区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学习;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硕士)班。1952至1959年上半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59年下半年至1977年上半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响应主席号召,支援湘大建设 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号召,1974年11月,教育部向江苏、湖北、辽宁、吉林、广东、陕西、四川、北京、天津、上海等10省市发出《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师资和图书的通知》,得到各省市的积极响应。本在条件优越的武汉大学任教的沧南老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湘潭大学,支援湘大建设,并在湘大工作的第三年,就把家人接了过来,从此定居在了湘潭。 草棚里办公,农舍里安家 湘潭大学建校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教职员工宿舍、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从全国各地陆续来到湘潭大学的建设者们,开始只能到附近农村安家。苍南老师一家老小挤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水要自己到水潭里挑,煤炭、食物要自己到市里买。湘潭大学干部和教师的办公只能在草棚内进行。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要求调走。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伟人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 离休不离岗,退休不褪色 1995年6月,时年71岁的沧南从湘潭大学哲学系退休了。沧南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离退休后也要发挥余热。于是,隔不了几天,他又到关工委给学生们上党课去了。 如今,沧南老教授年近百岁,但他的思考与学习从未停止。在湘潭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活动上,沧南作为湘潭大学复校后的第一批教授发言。当谈到湘大精神、湘大变化的时候,94岁的老人几度哽咽。他说:“我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湘大。今天,尽管我年纪大了,但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却更浓了,对党的教育事业信心更足了,对主席家乡大学的情感更深了。衷心祝愿湘大越办越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
(根据湖南《红网》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