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18-9-24 06:29 编辑
黄山游记 黄山雾海 七 律 峰峦云雾绕松林,涧底温泉万众钦。日暮余辉看秀色,晨曦异彩染层金。 碧莲初放新屏艳,原野鲜花碧玉歆。旅行黄山多感叹,天都迎客听风吟。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太多的传奇让人们向往了。癸未年炎热的夏天,我和儿子约定前往安徽黄山旅游。我们从临澧乘长途车前往武汉转道黄山。到武汉第二天清晨乘大巴车出发。进入安徽境内,透过明亮的车窗,路边一排风格各异欧式小楼映入眼帘,那不是别墅区,而是当地的农民房。高度的城市化是中国农村的未来。江、浙、皖农民的富庶,是不可复制的财富。换言之中国近十亿农民能通过各种方式走向共同富裕。多亏党中央的“三农”政策好,几十年光景就让农村彻底改观。在沉沉思考中我在车上睡着了。 醒来时,车已进入黄山境内。路边的民房,皆白墙黑瓦,两侧山墙砌有高高的骑马墙,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些房屋的窗户都开得比较小而离地都比较高,据说这种建筑格局是深有讲究的,黄山古称徽州,自古山多而地贫,故成年男子多外出经商,远行前父母为其娶一女子为妻,意为留根。那高墙小窗加大了攀爬难度,是为家中的女子能更好的守节。在“浩荡山河男儿壮志,冷清清院落女儿无趣”唏嘘感叹中,黄山已近在眼前了。 黄山: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赞叹说:薄海内外,无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现在冬雪则成为了黄山第五绝。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所以黄山非但以景取胜,还是几千年来道家仙士的常游之所。李白等大诗人也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黄山原名“黟山”,因山峰和岩石遥望青黑而得名。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唐玄宗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黟山”为“黄山”。千余年来,黄山积淀了浓郁的黄帝文化,轩辕峰、炼丹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药溪、晒药台等景名都与黄帝有关。 旧时,黄山交通闭塞,游人罕至,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秦汉时期,见于文字记载隐居黄山者,唯有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直至唐宋,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入,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纵观历史,黄山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明末清初宗教开发时期:明朝万历三十四年,普门禅师来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建为“护国慈光寺”。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顶建大悲院。普门在歙人潘之恒等人的帮助下,披荆斩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从温泉至天海、北路从松谷至天海、东路从苦竹溪至北海、西路从吊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使以翠微寺、祥符寺、慈光寺和掷钵禅院“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1932年,由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发起,邀集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与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等,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先后开通汤口至逍遥亭公路,修建云谷寺至北海石阶路,并着手开凿天都登道。民国1943年成立黄山管理局,隶属安徽省政府。 建国初期恢复建设时期:人民政府有计划地整修登山步道,开通逍遥亭至温泉公路,先后兴建观瀑楼、黄山宾馆、温泉游泳池、海门精舍(今艺海楼)等。1958年,建北海宾馆、新温泉楼、炼玉亭、观鱼亭等。1963年1月,再次划定风景区山界。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时期: 1979年10月,安徽省黄山管理局成立,黄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之后,先后修建云谷、玉屏和太平三条客运索道,修通并改造温慈(温泉至慈光阁)、温云(温泉至云谷寺)和汤温(汤口至温泉)公路,开辟天都新道、丹霞蹬道、莲花循环道、西海大峡谷游道,新建、改扩建桃源宾馆、排云楼宾馆、白云宾馆、狮林大酒店、玉屏楼宾馆、北海宾馆和西海饭店等。(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