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8-9-25 10:45 编辑
梅兰芳创演京剧《嫦娥奔月》
1915年,梅兰芳先生在创演了端午节《白蛇传》、七夕节《天河配》应节戏大获观众欢迎后,觉得中秋节也应排演个应节戏才好。于是,与几位文人高手商议,决定把民间传说的美嫦娥的故事编演一出戏回报观众。便以《淮南子》和《搜神记》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的记载,进行创作。戏名定为《嫦娥奔月》,剧情编为:嫦娥窃吞后羿不死之药,后羿追问,嫦娥逃走,因服药身轻,飞入月宫。后羿追至,被月宫吴刚打退。由此,嫦娥受金母之命掌管月宫,于中秋夜欢宴歌舞,娱情天下。 梅先生对这出戏反复打磨,在扮相、服饰、舞美、唱腔、音乐、灯光等方面大胆进行了改革创新,重点放在塑造“美嫦娥”形象上。公演后,引起轰动,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此后,梅先生又与时俱进,不断提炼,精益求精,终成梅派经典剧目。1957年,梅先生亲传弟子杜近芳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嫦娥奔月》,影响巨大,荣获大奖。 (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新编京剧大观》等资料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