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81|回复: 10

朗州,刘禹锡竹枝词首创地 作者:钟兴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0 0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兰居士 于 2015-8-16 09:58 编辑

        朗州,刘禹锡竹枝词首创地
           刘禹锡的照片 054.jpg
          053.jpg
     竹枝词,语言清新活泼,是一种旋律悠扬、雅俗共赏、具有浓厚民歌风味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是刘禹锡在朗州(今常德市)首创的。
    有人则认为竹枝词,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82)正月至长庆四年(884)夏在夔州任刺史时所创作。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符合历史实事。
    因与柳宗元一道参与王叔文领导的“内抑宦官外制方藩”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三十三岁的刘禹锡而被贬为朗州司马达十年之久。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刘禹锡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在“枉渚逢春十度伤”的悲苦凄凉的日子里,他不住州衙官廨,而是结庐于武陵城东招屈亭旁。
    朗州司马,只不过是一个闲散的副职。作为一个遭贬被流放的朝庭命官,刘禹锡则是职闲人不闲。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他没有马骑,更没有轿坐,全靠身体力行跋山涉水。他用心考察考证了武陵的历史沿革和风景名胜古迹,深入了解武陵的风土人文典故和民间遗老传说……
    尽管仕途多舛,刘禹锡却致力于武陵文化的开拓、弘扬与发展。在《竹枝词九首自引》中,他是这样说的:“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即武陵。作者注),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听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如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作《竹枝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诗人所说的“故余作《竹枝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这,就足以说明刘禹锡在朗州决心效仿屈原作《九歌》而创作了《竹枝词》。
   诗人自引中所说的“贞元、元和之间”,则是贞元到元和年间。这期间,正是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即805年到815年期间。而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则是在长庆年间即822年至824年。
   《旧唐书•刘禹锡传》中说:“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偏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不管是旧唐书还是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自引》,都雄辩地证明:“竹枝词”这一有别于旧体诗和格律诗的新诗体,是中唐时期政治改革家、大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创作的。
   作为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大诗人的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后看到了“州接夜郎诸夷”的“信鬼好巫”的陋甚风俗,怎会无动于衷?于是,他决心像屈原作《九歌》那样,在当地流行的“竹枝”词上下功夫。他收集、研究朗州民歌并尝试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提炼,创作了大量民歌体的乐府诗。《刘梦得集》中有乐府诗两卷,共收了一百零八首诗,其中在朗州写的就有四十余首。
   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丹纳曾经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当时朗州的风俗,正如《新唐书•刘禹锡传》中所言:“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除了上述这些强有力的历史史料的考证外,我们还可以从刘禹锡所创作的竹枝词的内容上来证明:朗州,就是刘禹锡竹枝词的首创地。
    刘禹锡共作竹枝词十一首。除了《竹枝词九首自引》外,还有《竹枝词二首》。诚然,这十一首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千锤百炼的结果,绝非是在一时一地一蹴而就的。在夔州仅仅两年的时光,是不能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的。可是,现在居然有人这样说:“这十一首竹枝词,全是刘禹锡在夔州两年的时间里完成的,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说什么:“《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了两首。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此种说法为了欲盖弥彰,竟然连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自引》的标题都别有用心地改成《竹枝词九首》而去掉了“自引”的内容。这种说法、这种做法,不要说是罔顾历史实事真象欺蒙世人,至少可以说是作者还没有真正完全读懂刘禹锡所创作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这一浪漫而温馨的美景,只有在江南水乡才可以看到,而夔州是绝无此景象的。
夔州,四围全是高山,下临大江,空气流通极为不畅。正如安史之乱爆发后辗转、飘泊到夔州的杜甫诗中所描写的那般:“白帝城门水云外,俯身直下八千尺”。在临高岸险峻的长江段的夔州,任过两年刺史的刘禹锡却没有一首诗提到江堤,所见的只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沿岸尽是峭壁悬崖,历史上亦无大水平堤记载的夔州,又何来“杨柳青青”之浪漫?又何来“江水平”堤之温馨?
倒是在朗州,诗人曾多次看到“沅江平堤流”的景观。
    刘禹锡在朗州的诗作中,常常写到御水的沅江大堤和平静的江水。在《竞渡曲》一诗里,刘禹锡不惜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沅江大堤相连的竹楼、相望的酒旗、相歌的行人以及大堤下相接的樯橹、成市的连船……这些景象与青青杨柳、平堤江水相辅相成而构成了江南水乡所特有的那种绚丽多姿的风景。
    还有,刘禹锡在朗州所创的许多诗中,都写到了竹枝词。刘禹锡曾多次过洞庭,据有关考证,《洞庭秋月行》这一首诗就是他第一次经洞庭时所写。诗中写到“荡桨巴童歌竹枝”。
   第一次听到有人歌竹枝,刘禹锡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朗州后在《阳山庙观赛神》一诗中,他又写到:“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枝还”。刘禹锡在沅江大堤上行走的时候还听到了“《桃叶》传情《竹枝》怨”……
这一些,都有力证明了竹枝词已经在朗州民间广泛传唱且已日久深入民心。要不然,刘禹锡又怎会耳濡目染这许多武陵人都喜欢唱竹枝?
    刘禹锡在朗州所创的诗中还有一首不得不提,那就是《踏歌词四首》。其中第四首有“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如此大量的有关“竹枝”的诗句,出现在刘禹锡的诗作中,绝非偶然。这只能说明刘禹锡在为朗州司马期间,竹枝词已家喻户晓,武陵人喜欢唱、能唱,因而处处都在唱。
    正因为在这样的一种“风俗”氛围中,在这样的一方沃土里,“十年楚水枫林下”的刘禹锡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秧歌,乡亲们每逢插秧时就会唱此种歌。现在想来此名为秧歌实际上也就是民歌,它每首四句,其表现形式极像是“竹枝词”。秧歌往往是即兴编唱,亦有固定的。
  “对面岗上跑马云,郎在屋里吹口琴。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小时候,我就多次听乡亲们在插秧时唱过这首歌。
   马云,即彩虹。我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都叫彩虹为马云。 口琴,则是用竹叶卷成的一种能发出如琴弦般声音的似哨子一类的东西。
    这首秧歌与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很相似,特别是后两句只有一字不同。由此也不难看出,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根就在朗州这方沃土中。
   当然,在刘禹锡十一首《竹枝词》中,亦有反映夔州风土人情的;但是绝不能因此就否认:朗州,是刘禹锡首创竹枝词之地这一历史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此基地,很恰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0: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据!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大诗人的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后看到了“州接夜郎诸夷”的“信鬼好巫”的陋甚风俗,怎会无动于衷?于是,他决心像屈原作《九歌》那样,在当地流行的“竹枝”词上下功夫。他收集、研究朗州民歌并尝试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提炼,创作了大量民歌体的乐府诗。《刘梦得集》中有乐府诗两卷,共收了一百零八首诗,其中在朗州写的就有四十余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4: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8: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常德人文的瑰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21: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常德人文的瑰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1 12: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历史,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08: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朗州,刘禹锡竹枝词首创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08: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6:32 , Processed in 0.04212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