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8-10-17 17:16 编辑
“奇石大师”的快乐人生 文\刘小明 事情已经过去已有十余年,但想起这位老人,笔者就有一种宣传他的冲动,把他热爱“奇石”的点滴写出来,供广大读者思考。 桃源县黄花井社区三组退休老人简恒初,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奇石收藏”,从事此项爱好不到五年,收藏奇石达十余吨,其中奇石珍品400多方,被中国赏石协会吸收为会员,作品在国内很多次大型展览会上受到奖励。 简恒初老人退休后,回到了桃源县城老家。开始一段时间,他呆在家里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从不吸烟的他开始了吸闷烟。闲得无聊的时候,他也去串串门,找昔日同事拉拉家常,但总觉得时光不易打发。他想:自己已是一个古稀老人,身体素质又不怎么好,如不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那么见马克思的时候就为期不远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 一个严冬的早晨,北风劲吹,寒气逼人。他应一个同事之邀去参加同事父亲的生日午宴。出发之前为了预防自己感冒,他把自己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并戴上大棉帽。赶到昔日同事家一看,同事的父亲虽八十高龄,但精神抖擞,几件不多的衣裳显示出他硬朗的体质。眼下他正兴趣盎然地侍弄着自己的盆景,全然没有一种疲倦和寒冷的感觉。简恒初被老人这种生命不息,运动不已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于是向老人虚心讨教了种花与健身的经验。回家后他购置了一些花钵,背起一把锄头就到大山里采集盆景标本去了。在山里挖树蔸的时候,他拾到了一块光滑且有很多纹路的椭圆形硪卵石,他觉得很好玩,就随意地把它装到袋里,回去后把这颗石头摆在一个盆景旁让它作陪衬。通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简恒初的盆景就有了一定的规模。稀有的品种,别致的造型。吸引了无数看客。县新闻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一天,邻县一个在赏石、盆景方面可有造旨的人慕名拜访,当他眼睛看到盆景旁那块有纹路的石头时,眯着的眼睛睁大了,忙把石头拿在手中左看右看,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对简恒初说:“老简,你这块石头可是一块奇石珍品啊!”“真的”,简恒初也欣喜若狂。在友人的指点下,他把这块名为“思”的石头洗了又洗,擦了又擦,并抛了光,配了底座。经过一番换装后,这方巧夺天工的奇石果真焕发了光彩。在友人的举荐下,1995年秋,他带着这块石头参加了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奇石展”,喜获“二等奖”。意外的收获使他“石趣”大增,从此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仲夏,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桃源。他听人说一般大水过后河滩里准有奇石可寻。待大水刚退,他象一个老顽童似的,精神焕发来到了城边的沅水河滩,一块一块的“地毯式”搜寻。那认真的劲头就象寻找一块丢失已久的“宝贝”。每发现一块有价值的石头,他就小心翼翼地放在随身携带的麻袋中。两天时间不到,他就捡了足足十麻袋奇石,每袋石头约有百多斤。为了节省开支,他硬是靠着自己坚忍不拨的毅力,咬着牙根把这十袋石头一袋一袋的背到城边,再请板车把它拖到了家里。这次捡石头的活动他收获颇丰,其中特别有价值的石头八十多方,虽然苦点累点,但他的身体还吃得消,更重要的是累中有乐,心里感到特别充实,吃饭睡觉特别香、特别甜,每天仿佛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为了搜集更多的石头,简恒初老人的足迹踏遍了湘北沅水和澧水两岸,走遍了桃源、慈利、石门、桑植等地的每一条山川河滩。1998年11月,他又来到了慈利县象石镇一个偏远的河滩里搜寻奇石,在搜寻过程中他突然发现了一块很特别的石头,忙用干净布轻轻一抹,简直就是一幅活灵活现的《太白醉酒》图,他象孩子一般高兴得跳了起来。但这方石头约有200斤重,附近又没有人烟,怎么办?困难再大也难不倒这位“爱石如命”的老人,他象蚂蚁拖骨头一样,把这方硕大的奇石一点一点地移到一公里外的公路边。就这一移他花了整整八个小时,汗水浸湿了他全身的衣裳,整个人就象从水里捞上来似的,双手被石头磨出来的鲜血把奇石都染红了。 为了自己钟爱的“奇石”艺术,他把自己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几乎全部投了进去,并狠心戒了烟。老伴是一个供销系统的退休职工,温柔而娴淑,对丈夫热衷的“赏石”事业,她更是全力给予支持,并自愿地做起了丈夫的后勤人员和勤杂工。也许是爱屋及乌吧!他的子女亲戚只要一到家,就忙着侍弄石头,为他洗、摆以及其它可以干的活儿。简老人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购置了全套做“石座”的工具以及石架、展台。家中房子面积不大,六间房子他用去四间做展室,每间房子都做了若干展台,按照石头的分类,摆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平时不捡石头的时候,他就拿出全套的工具一头扎进工作室里,根据奇石的大小,定做适合奇石的底座。底座的木头是他从木材市场精心选购的,而且要用硬度较高、木质较好的樟木,虽价格较贵但他从来不“吝啬”。加工奇石底座其实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要认真按照奇石的“体形”“量体裁衣”,凿、刨、锯、雕即是细致活儿,又是用力活儿,有时一不小心这些“铁家伙”就会把他弄得“遍手磷伤”,但简老对此毫不理会,常戴着一副老花镜干得满头大汗而又津津有味,全然没有一种老和累的感觉。在他的日程表中,不知道什么叫休息,他认为从事与奇石有关的活动都是休息。即使在春节,国庆节这样的重大节日,除了吃饭,其它时间准在工作室里摆弄石头。对此,简恒初昔日的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对他“沉迷于石头”不能理解。他们“好心”劝他说:“老简,我们这些都是黄土快埋到脖子根的人了,趁现在吃得动得,要学会享受生活,当吃的要吃,当玩的要玩。你那样一天到晚都为着石头转,死了都不值得呢!”简恒初对他们的好言一笑了之。他深有感慨地对他们说:“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石头,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我认为是值得的。拣奇石,制作奇石艺术品,不但陶治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我以前的肩周炎、脚疼病等身体上很多疾病,通过这些年拣石头的活动都不治而愈,而且觉得身上永远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如果现在要我停下来整天的游玩,那我会很快死掉的。” 几年来,简恒初拣奇石十多吨,大大小小的精美石头两千多方,其中上展台的精品达400多方,摆满了大小四个展室。他根据这些石头各自的形态,石质以及纹路分为山水、人物、动物、植物等四大类。简恒初不仅拣石头有一种不怕吃亏的劲头,而且加工奇石底座也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毅力。石头拣回来了,要使它成为一种天然艺术品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洗净、上腊、抛光、配座、起名。特别是配座,要用凿、刨、锯、雕、漆等多道工艺,才能把硬木头加工成千姿百态的各种底座。其工艺之细雕刻之精实乃巧夺天工,不知要吃多少苦、流多少汗。手上经常是好了旧伤又添新伤,形成了厚厚一层硬茧。 为了给每一方石头起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他经常是吃饭在想,睡觉在琢磨。有一次他对一块仿佛楚汉相争的画面石头的名字苦恼,画面懵懵胧胧,即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缩影,又象千军万马在互相撕杀,为此石头的名字他的眉头锁了两天。那天晚上他看新闻时时,播音员讲起了万里长城的秦汉风韵,他突然把大腿一拍,我这不是一幅活生生的《秦汉古韵》吗?那喜形如色的神态,感染了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以后他每每寻觅到一个好的石名,简直比捡到一块奇石更高兴。不仅如此,他还请教名师为其石头起名,使他的每方石头有着诗一样的意境。 简恒初收藏奇石出了名。2000年他的两件作品被送到昆明世博会展出,受到有关专家和各国游客的高度评价。随后几年,每年都有作品送到国家和省参加奇石展,得到了很多奖励和荣誉称号。当地群众也送了他一个“奇石大师”的雅称。 走进简老人的奇石展室,就象走进了大自然的奇石博物馆,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奇石令人目不接遐。每一方石头都是一块天然的艺术精品,每一个画面都在讲述一个美丽的动人故事。我们一方面在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石杰作之时,另一方面更对简恒初老人晚年对奇石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感到由衷的敬佩。他经常对观众讲:追求奇石艺术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夕阳人生的瑰丽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