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66|回复: 20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9 15: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18-10-20 08:18 编辑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访地方历史文化、方志研究工作者、作家应国斌
          徐鸣
150140vjqxqzo5o626xgx5.jpg
                                                              2018年10月13日,应国斌游览镇江焦山留影


       应国斌安乡一中高15班学生,这届学生在校时间是1964年9月至1967年8月。他们应该是1967年8月高中毕业,因为“文革”,实际拖到到9月,高考无望,大家才离校。应国斌则于1968年3月当兵;1973年3月复原回老家当农民,教书;1977年参加高考,上大学;1981年底大学毕业,分配到常德地委工作。先后从事干部理论教育、文学艺术和党史方志工作。从1996年起,致力于沅澧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芷兰春秋》、《桃源佳致》、《善卷邑里》、《澧沅俊彦》、《杜修经访谈录》、《常德历代名人》、《云在青天水在瓶》、《中华女杰》(与人合著)、《刘禹锡常德十年》、《故事常德》;辑校《清安乡县志》、点校潘相的《澧志举要》和清乾隆《安乡县志》 ; 总撰《常德市志》、《常德市人民政府志》,参与主编《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校注》;主编报告文学集《远望楼畅想曲》。2017年方志出版社出版了应国斌老师点校的潘相的《琉球入学见闻录》。2017年12月现代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应国斌老师编写的《我的高中》。
    我与应国斌老师取得联系是缘于他的《我的高中》一书中关于一篇书写父亲的文章,我在网络上看到这篇文章,作者用的笔名“永志”。后来在新浪网阅读永志的博客,知道“永志”原名应国斌,并从《湖南省安乡一中校史》(五十周年校庆时编写)上翻阅到应国斌是一中高15班学生。通过一中高15班同学廖琪,得知了应国斌老师的手机号码,同时也得悉我湖南大学同学,一中高15班学生金庭辉的手机电话。同天,我与金庭辉同学通了断讯近42年(金庭辉1976年湖大毕业后就不知踪影,没联系过)的第一个电话。突然陌生的电话,又曾是熟悉的声音,由愕然、激动转至问候、祝福。并从金庭辉处再次确认了应国斌老师的手机号码,随后,我即刻拨通了应国斌老师的手机。手机响了很长时间,没人接;再次拨通,还是没人接。也许手机主人在忙,无暇接听电话;也许是不认识的陌生号码,不轻易接。有点失望,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一个来自常德地区的固定电话号码显示在我手机屏幕上,我立即接通电话,电话那头转来一个中年人声音,询问道:“你哪里?找我有事吗?”我马上回答道:“您好!您是应国斌先生吗?”,对方回答“是。”,我立即自我介绍说:“我是徐照藩老师的儿子,我读到您在《我的高中》一书中一篇关于我父亲的文章,我有兴趣采用,这才给您电话。”我自我介绍,说明用意后,应国斌老师解除了警惕。我们开始了似一见如故的畅谈,并相互建立了微信,通过微信,我们进一步加深了解,应国斌老师把他编写的“故事新编”文集,一篇篇的发给我,我也篇篇拜读、收藏,有时也发表一点读后感。应国斌老师还给我送了一本他刚出版发行的大作《我的高中》一书。我们的相识缘于这本书,这本书中有文章讲述我的父亲。缘于父亲,我又结识一位朋友、老师、作家。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上午11:46应国斌老师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回广州了”。前段时间应国斌老师应亲戚之邀,前往印尼参加亲戚家侄女的婚礼,顺便旅游。结束后回到广州女儿家休整。我收到微信后,立刻回复道“好啊!有空见见面。今天可以吗?”。本来我是想约应国斌老师一起吃个晚饭,聊聊天,但他说:“见一面吧。不吃晚饭,身体不适”,可能是旅途劳累。为了方便应国斌老师不太受累,我们选择了离他女儿家较近的地方见面。晚上约8:00左右我赶到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的太古汇商场。因为我和应国斌老师是第一次见面,他不认识我,为方便碰面,我给他微信发了个我的自拍像。我赶到太古汇商场时没见到应国斌老师,打开手机正准备给他电话时,看到一排信息。原来应国斌老师已来过太古汇,没见到我,由于原用手机在旅游时被海水浸泡,换了手机,新手机没存我手机号码,发微信又没信号,只得回家发微信。我马上给应国斌老师电话,取得联系后,我们在太古汇一楼西门处终于进行了第一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见面,像是曾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似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应国斌老师说:最近比较忙,他参与了常德市鼎城区委党史办组织的《赵必振译文集》点校编辑工作。赵必振是常德鼎城人,被誉为中国系统传播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赵必振译文集》列入中央编译局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纪念文库,全书4卷,应国斌老师负责3卷,100多万字。今年十月在常德鼎城召开全国性研讨会,《赵必振译文集》《赵必振文集》均被列入大会的资料,所以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在今年11月份前完成。
    我们聊到了《我的高中》一书,聊到了书中熟悉的人和事。应国斌老师很坦诚,他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是安乡一中造反派‘红革会’的头,和徐主任是对立派。我虽然是造反派头头,但属于书生型的,很少抛头露面;况且徐主任待我有知遇之恩,我和徐主任从未交锋。但我和他政治观点对立,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这一派是批判他的,给他造成精神损害是不言而喻的,真的对不起!”我说:这是历史造成的,大家都是受害者。
   “红革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印象是:抓人、打人、抄家,是让大家不得安宁的制造者。我对“红革会”的印象很不好。没想到五十多年后,我和当年一中“红革会”的头头却能坐在一起,聊当年那些荒唐的事。这也许是时世在捉弄人,也许是老天爷的安排。但细想这又是谁的错呢?是历史造成的,大家都是受害者。要不是那场万劫不复的文化大革命,也许我们今天坐不到一起聊天,这也是一种缘分。
我和应国斌老师聊了很多,聊到了应国斌老师的父亲,他说:我的父亲活了93岁,去世三年了。他在世时最喜欢说的“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父亲说“世上好多人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圈”。
     父亲讲了一个姓宋家庭的故事。至少是90年前的事,现在我们组里已经没有姓宋的人家了。在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平整土地时,挖杨家台子,挖出两缸缗钱。我父亲一班老人才说这个台子曾经住一户姓宋的人家,叫宋家台子。一直传说这家的先人担心不肖子孙败家,曾经埋藏金银想传给后代。后来唯一一个孙子,和我父亲年纪差不多,好吃懒做。家里没有办法,为他相了一门亲事,并且支持女家到麻河口开店做生意,宋家也搬麻河口去了。谁知这个孩子不成器,并且偷盗,安排好的亲事都吹了。最后父母去世,他孤身一人,靠卖壮丁度日。据说最后是被打死的,先人给他藏的钱,只有传闻,当然不知道藏在哪里,更没有用上。
     父亲说他知道跳出“富不过三代”圈圈的,只有老家合兴吴家台子吴氏家族。安乡人都知道,吴家是“大地主”,但解放时没有人被镇压,吴素仙是我的小学老师;吴迪选是我高中的校友;吴铁铮是和平解放安乡的功臣,第一任安乡县长,我的父亲暮年时都没有忘记老县长把自己的施政纲领编辑成的顺口溜,在群众中传唱:“安乡要建成示范县,第一要务修堤垸……”老父亲总结吴氏家族成功的原因是“待人仁义,勤俭持家”。我姑父彭斯炎佃种吴家的水田,和另一个姓刘的地主的田搭界。刘姓地主贪小便宜,经常挤占邻居的田,一尺,两尺。姑父无奈,只好告诉吴老板。吴老板哈哈一笑:“不要紧,他占你多少田,我就给你减多少课(租)!”吴老板下乡收课,无论多远,都是走路,从不骑马。家里来客,破格招待,蒸一碗鸡蛋,长工们经常说:“别人吃斋是初一十五,吴老板一年365天,天天吃斋!”
     其实,“富不过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古训的演绎,直接出处有“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语出《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则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思是君子的遗风,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但我却遵照孔子的善道教诲为学行事。
感悟点滴:我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他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教化意义的。“穷不过三代”,父亲没有举例,我们知道老人的深刻用意是对我们的鼓励。穷则思变!希望祖国兴旺,家族兴旺,一代更比一代强!
    与应国斌老师聊的很高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0点,这才闸住话匣,握手告辞。

081822uiako9jkh4d2gni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5: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5: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8: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浏览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8: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浏览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参加高考,上大学——这里要去改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应国斌老师,著作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他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教化意义的。“穷不过三代”,父亲没有举例,我们知道老人的深刻用意是对我们的鼓励。穷则思变!希望祖国兴旺,家族兴旺,一代更比一代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2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38 , Processed in 0.0423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