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19-12-10 09:03 编辑
故事新编(50) 推己及人 晏子(前578—前500年),名婴,字仲。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 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 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春秋》)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悟点滴】推己及人的道理很简单,但意义很大。从儒学的角度,可以说,这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在《论语》里面有一段,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生行之,一辈子照着去做的?孔子回答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学就是爱人,爱人的起点就在推己及人,就在你心里要有别人。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你心里只有你自己,你又怎么谈得到爱别人呢?从现实社会生活来讲。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大家都能替别人想一想,干一件事能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很多问题就解决了。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换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