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8-11-16 10:51 编辑
解读《三国演义》
我平生爱读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 解读《三国演义》实为读书笔记之作,是我在2000年与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韩隆福先生合著的《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一书的组成部分。他写前部分,重点是评论诸葛亮;我写后部分,着重对《三国演义》120回进行解读,写了113篇。成稿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解读的少数篇章在正扬网发表过,有朋友对我说:看得不过瘾,能否从头至尾连续发表?对此好意深表感谢。故打算将解读的113篇每周发两篇,以飨网友,并盼勘谬指正。
一 、“桃园三结义” ?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就给人以强烈的吸引。既写了东汉王朝的衰败,又写了黄巾起事的叱咤风云。矛盾各方的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董卓、张角三兄弟等一一登场,而且明白的告诉人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如今则已到了“分为三国”的时候了。所有这些,并非完全虚构,而是以有关史料演义出东汉末年纷乱的大势。“桃园三结义”就是其开篇之作。 史书并未记有刘、关、张曾于“桃园”结义,《三国志·蜀书》卷三十六仅记曰:“先主(指刘备)与二人(指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既然刘备与关、张“恩若兄弟”,就为把他们结拜成异姓兄弟留下了写作空间。作者罗贯中先生便将其三人请至张飞庄后之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三人焚香”,举行结拜仪式,完成蜀汉最初“领导班子核心”的组建,自然合符情理,就连造诣高深的史家也未必能考究出他们不曾拜过把子。古语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义结金兰是古人结社的一种常见习俗,罗氏把此种习俗安在他们三人身上,即使史册无记,人们也当认可。因此,“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无可质疑了。 “讨黄巾英雄首立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只记有一句:“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作者据此描写了关羽斩黄巾将领程志远,张飞刺邓茂的战斗场面。程、邓二位虽名不见经传,也不能断定刘、关、张没杀过黄巾战将,不然其功何来。作者为突出“关夫子舞大刀”,特意给关羽铸造一把“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有学者指出,关羽的兵器非刀实矛,以《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为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看来,颜良是死在关羽的矛刺之下的。 不论小说与史书差异如何,刘、关、张舍小贩生涯,打出“匡复汉室”、“仁义治天下”的旗号,弄潮乱世,最终夺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且不说他们是“乱世英雄”,至少也可算具有“强烈进取心者”。抛开政治理念不论,为人者当有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