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圭传略》(八)
作者 李德若
如圭在“登云第”出生,捡生婆洗净后,抱给其父纯公。纯公接过小儿看着他时,其目光炯炯,面带笑意,心忖,这孩子与别的婴儿不一般,应好好抚养。日渐瞬逝,一岁将临,能爬能走,便哇哇学语,乖巧玲珑,叫爹叫妈……二岁后父母教诵一些简短的诗词及三字经之类,每 教一二次便能背诵。近四岁时能背几百首诗词,会写上千个字……未满四岁时,父送他上就近的华阳王府私塾,华阳王府于永乐年间从四川华阳县经武岗迁来澧州,原州署,改为王府。王府私塾是为王府子孙办的学校,但州府官家子弟和就近要好亲朋也能在此就读。朝廷还专项配备王府教授,将四川内江人,江苏嘉定训导李吉安调升华阳王府教授。此任华阳王申鍷与纯公是好友,教授李吉安与其祖通公世交,圭在此就读也在情理之中,便拜见华阳王鍷公承诺收下,拜老教授吉安为师,收如圭入学。如圭与王鍷公子宾泟(后袭王位)同年同班,此班十多个学童中,如圭年小,智力聪慧,才思敏捷,默读静听,答题宏亮,意简言赅,启蒙课本诸如宋人编写的《百家姓》,宋人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南朝人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宋人方逢辰编写的《名物蒙求》,春秋管仲编写的《弟子职》,《唐·宋诗词简编》等。这些启蒙读物,先生一本本的教,学童一本本的读,读书与识字同行。一本本的读,在读中识字,一本本的背,在背中记字。先生一本本的简单讲解字、句、段大意,学生静听、牢记、筆写。如圭与众不同,读书吟声朗朗,答题口齿清晰,读则能诵,诵则能背,课中听写,课后,而且能对词,造句……吉安爷爷称之为奇才。不久,因吉安教授年岁已高,退休离开华阳王府。退休时便把如圭领到州城小南门外白沙洲溪东书院交给老友黄文章教授,如圭拜黄教授为师入学。
白沙洲溪东书院,其前身早在南宋浙江兰溪人范浚,(祖、父、兄弟九人皆进士)自不事科,受澧州文友苏庠之邀来澧,爱上了澧水兰江,更爱上本族范文正“忧乐”天下的读书时洗笔砚处的洗墨池。宋时澧城为澧阳县址,从北门口边,澹水河入城之内,经珍珠,绕棚场,达墨池,入砾河,出兰江的“濂溪”之东,他结草为庐,取名“溪东书院”,自为山长,办院讲学(今澧县一中),一时名声大振,“澧阳有香溪”传为佳话,香溪先生远誉海内……后由于南宋战乱,草庐溪东书院不复存在。 宝庆二(1226)年,澧守料院侯董与几重修溪东书院于治东(旧澧阳县治所在今一中处)一里许,白沙洲溪东书院落成(便承范浚公仰慕范文正公之意)。几经沧桑,于元成宗大德四(1300)年左右,澧阳青年才子郝希贤被聘为白沙洲溪东书院任教。时居澧州路的蒙古官宦世家子阿散憾于未仕之苦,下决心培养儿子忽都达儿学业有成,但子汉语较差,便拜名师郝希贤为师,白天上白沙州溪东书院就读,晚上聘为家庭私塾。后希贤教学优秀,被聘为路国子学府(澧州文庙)任教,忽都达儿随郝先生入国子学府就读。教学精深融会,读书博览通达。于元仁宗延祐四(1317)年,忽都达儿夺湖广乡试第一。延祐五(1318)年戊午科忽都达儿夺廷试右榜状元(元以右为首)。其先生郝希贤获左榜状元,澧州路师生同科夺得右、左二榜状元桂冠,“双星”荣耀澧州。从此澧州书院、府学名声大振。 如圭入溪东书院就读才六岁,主要课本有:《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即周易,书即尚书,礼即大小戴周礼,春秋即吕氏春秋)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之书。他仍一如既往的倍加努力耕读,读书认真,默写规范,记忆惊人,讲解达意,理解深邃,无论是写作,还是玩耍都别出心裁。 时至六月初的一天,黄教授与朋友之约,出访交游,让孩子们在书院自学,天空晴朗,风轻气爽,万物葳蕤,书院边的荷塘中的莲叶碧蓝欲滴,叶中露珠儿随叶滚来滚去,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晶莹耀眼,小荷尖尖角上蜻蜓时停时飞,白里透红的荷花像二八佳人脸蛋频频腼腆向众人点头微笑,真惹人心爱,情不自禁……时至午休,室内闷热,如圭一个鬼脸动作,一群学童出室,溜荷塘边,脱裤脱衣,赤条条的奔入荷塘,摘荷花、扯荷叶、剥莲蓬、吃莲子、打闹消遣,说什么哪吒闹海。他们把扯来的荷叶、荷花、藕莲、装扮什么哪吒起死回生……玩至下午太阳偏西,才善罢回教室,伏案而息,静坐默读如常。黄教授时至黄昏放学时回到教室,就放学了。学童走完后,度书院一周,发现荷塘一片狼藉,脸色顿变,不觉心寒,沉思无语,回到教室,心底一亮,便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横书:“昨日下荷塘,全毁芙蕖,皆打屁股”。第二天一早学童们都按时来到课堂,向黑板上一看,都惊得目瞪口呆,不敢叽声,只有如圭用双眼与各位学友打招呼、示意不怕……不一会黄教授来到教室,值日按常规司礼毕,黄先生开言曰:“搬板凳来,每人打二十板,谁先来?”李如圭立正报告说:“先生,如果有人能将您写在黑板上的话,全部对写出来,对得工稳,是否可以不打屁股?”黄先生道:“那看是否对得工正,有深意,如此,则可不打,但还要罚背书!”李如圭自告奋勇上黑板前,拿着粉笔在先生字下写道:“来年登殿试,独怀瑾玉,当中甲科”。黄教授一见,烦心顿爽,身感吃惊,一个六、七岁少童如此才学志向,真神童也,必成大器,暗暗欣慰。曰:“如圭此联词型工稳,语言流畅,志向高远,全班免打,但每人背一篇课文”。如圭第一个将《论语》全文背诵,紧接着有背《中庸》的,有背《大学》的,有背《孟子》章节的,有背《道德经》的……如圭之举,不经而传,澧城街巷无不知晓,以李神童呼之。
成化末年,时任澧州学正李邦直耳闻声传年友李纯公之子如圭声誉,便决定上白沙洲溪东书院看看,到书院与黄教授几句闲喧后,召见如圭学童。黄先生领来如圭,圭行大礼,拜见学正大人,学正示意坐下,如圭不敢坐,一旁立正。学正见如圭相貌堂堂,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便说:“听说你读书用功,才学优秀,出口成章,今天老夫试试你,出上一联,你对对如何?”如圭道:“大人过奖,学生不才,不妨试试”。大人曰:“好。联是:溪东书院,追思文正忧乐怀天下;”如圭沉思一会道:“献丑了,对是:湘北澧兰,象征屈原贞忠思美人”。学正一笑,用四川话(李邦直四川定远人)曰:“小儿椎子”。话刚落音,如圭脱口对曰:“冠带状元”。(冠带指 15—20 岁正衣冠之年华)学正曰:“杏雨涔阳暮”。圭对:“金涛九澧秋”。学正又曰:“敬茶口渴似吞海”。圭对:“和韵心倾如涌潮”。学正拍手叫绝:“六、七岁神童,名不虚传,打道回府”,送到院前门,作别,自此李神童,便名响澧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