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8-11-20 08:25 编辑
解读《三国演义》 二、将军斗不过宦官 《演义》第二回“何国舅谋诛宦竖”,结局却是“何进谋而无决反被诛”。这一回主要是描写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引发的乱源。罗先生基本上是沿《后汉书》卷八、五十七、五十九、《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有关记述而作: 何进,东汉南阳人,出身屠户。灵帝时,以其异母妹入选贵人、皇后,而大富大贵。官至大将军,手握兵权,势倾朝野。然,此公有屠畜之技,却无谋国之能。在东汉末年腐败复杂的宫廷之争中,落得个欲诛他人,反被人诛的下场。 东汉末年,灵帝重用宦官①,形成以张让为首的宦官专权集团,人称“十常侍”(实为十二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粟嵩、段硅、高望、张蔡、韩理、宋典)。他们投灵帝嗜钱如命之癖好,竭尽搜刮之能事,横征暴敛,贪污纳贿,敲诈官民。更有甚者,为灵帝谋开西邸卖官市场,明码标价,公开卖官。价码为:年俸二千石官职,卖二千万;四百石,卖四百万。县令县长,当面议价,富者现交,穷者到任后,加倍缴纳。又私令左右近侍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灵帝将此钱一部分在原封地河间置田地、修豪宅;一部分寄藏在大小宦官处。灵帝竟然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昏愦无耻,竟至如此!因此,“十常侍”皆封侯贵宠,父兄子弟、攀附之徒为官者布列州郡,所在贪残。那位被刘备鞭打之督邮即为敛钱奉敬宦官之徒。如此,可见东汉朝廷腐败已无救药,覆灭已不可避免。 朝廷的腐败,激起民反,引发了黄巾大暴动。一些试图挽救腐朽王朝覆灭命运的卿士请诛宦官,以平民怨。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谏议大夫刘陶上书灵帝,言及八事,指出:“天下大乱,皆由宦官”。宦官闻之,反谗刘陶“与贼通情。”灵帝下令捕陶下狱,严刑拷问,“遂闭气而死。”《演义》将刘陶上书改写为面奏而令推出即斩,加写了一段“陈耽以头撞阶而谏”,而被捕下狱,被“十常侍”谋杀狱中。陈耽历史上有其人,曾任司徒,为人正直,宦官怨之,“后与刘陶坐直谏入狱,自杀。” 宦官虽使士大夫们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并未阻止诛灭宦官的活动。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谋诛宦官的斗争进入了复杂阶段。 灵帝有二子,长子刘辩为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后称汉献帝) 为王美人所生。灵帝生前欲立刘协为太子。灵帝死后,何太后立己子刘辩为皇帝。临朝听政,以大将军何进为后盾。王美人自然难与其抗争,但是,其子刘协为董太后抚养,董后之兄董重为骠骑将军,与何进争权,何、董两宫争政,宦官们依靠董重为党援。于是,何进包围董重府,迫其自杀,“董太后忧怖,暴崩。”宦官们失去了靠山,转而阿附何太后。 袁绍向何进建议,尽速诛杀宦官,“为天下除患,以名垂后世,不可失也!”于是,何进向何太后谏议,“尽罢中常侍以下”。太后不听。宦官们闻之,贿赂何太后之母舞阳君及弟何苗,说服何太后,暂时避免了灭顶之灾。 袁绍又为何进划策,召各地猛将豪杰引兵进京。胁迫太后诛杀宦官。何进的主薄陈琳认为这是“掩目捕雀”。这样的小事,何须用欺诈手段,“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无须“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否则“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耳!”何进不听。典军校尉曹操闻之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何进置良言于不顾,召董卓兴兵进京,董屯兵洛阳城外北芒山静观其变。 何太后闻大兵大至,只留何进信得过宦官随侍,余则令其去何府谢罪,何进令其各回封地。袁绍又建议一网打尽,皆予诛之,何又不允,坐失良机。 何进谋而无决,其密尽泄。中常侍张让等人组织反扑,率党羽数十人,埋伏殿门。假传太后旨意,召何进入宫,将何杀死。扔其头于宫门外,宣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何进部将吴匡与虎贲中郎将袁术攻破宫门,杀进宫中。袁绍关上北宫门,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有人因未长胡须也做了刀下怨鬼。张让、段眭胁持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携带皇帝六玺经小平津出逃,得遇卢植、闵贡,杀死宦官多人,张、段投河而死。 一场宫廷杀戮,在血腥中结束。罗氏写此回,据史诸多,演义甚少,个别改写颇也甚妙,如对陈琳、曹操之议“掩目捕雀”改为“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宦者之官,古今宜有”改写为“宦官之祸,古今皆有。” 皇帝以阉人为近侍,是中国古代最高官场特有之畸形状况。形成宦官窃权乱政,祸乱迭起,为人所深恶痛绝。历代有识之士与之作过不懈斗争,然而,多以失败告终。缘在封建皇制未倒,民主法制不立。刘陶、陈耽纵有忧国之心,岂奈何阎王驾前“小鬼”乎?而何大将军本一屠户素质,又无樊哙既善屠狗又善屠人连项羽在鸿门宴上都惧之几分的能耐,哪能不被“小鬼”枭首于宫墙之外。 注①宦官指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朝开始叫太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