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8-11-25 16:01 编辑
上 遵 义
今年10月,儿子开车,大女儿陪同,让我俩老如愿登上了贵州省海拔1000米的遵义市。那天阴雨绵绵,小车在高原上行驶。透过前方挡风玻璃,俯瞰高速公路两旁的山头,只见烟雾袅袅,灰蒙蒙的一片。小车腾云驾雾,好像就要窜入天空了。我不得不噜嗦手握方向的儿子加倍“小心”。
遵义是个神秘、神圣而令人向往的地方。数十年来,每当翻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都要找着记载遵义会议的那页。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于是注目沉思,浮想纷飞,那山城、木楼、会议室,一批年轻的革命领导人议论着,争辩着……。因此,上遵义,看遵议会场,成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强烈的愿望。
2018年10月18日上午8点多,终于如愿以偿。我们冒着丝丝细雨找到了会址,即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80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在会址附近建了座大型的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建筑精美,设施齐全,功能先进。一进大门,就看到一面宽大荧屏墙上,凸显着“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八个大字,禇红底,雪白字,浑厚雄劲,庄严肃穆。经荧屏墙进入右厅,有一座显示屏,也是红底白字,摘录的陈云手稿《(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遵义会议作出的四项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指定洛甫(张闻天)同志起草决定,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 四、取销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因为这四项决定,让中央红军转败为胜,并取得全国革命胜利。
参观的人很多,讲解员也不少。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七八个观众簇拥一名讲解员,像浪花一样,从一个展厅漩流到另一个展厅。讲解员们的嘴对着微型麦克风轻轻地一张一合,听不到声音。即使努力靠近,也听不明白。正疑惑时,突然发现身旁的人,耳朵上都挂了个黑色的耳盖。原来那是接收器,定向接收讲解。我不便踅身请讲解员,挂耳盖,只得模模糊糊地听着。幸好图文醒目,还有腊像、实物等,让我对会议情况,以及会议前后的事件,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因为没有尽兴,出馆时,我购了本《遵义会议纪实》。作者石永言,长期供职于遵义会议纪念馆。晚上,我在灯下挑页,突然发现了一个讲解员没有讲到的细节。这次会议,成功之处是摆脱了自中共成立以来受制于第三国际的指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身出现的重大问题。那么,是怎样摆脱的呢?因为红军突围过湘江时,损坏了那与第三国际相联系的电台。试想,如果电台不损坏,作为共产国际的下级——中共中央,开这样的会,作这样的人事变动,是必须要向共产国际请示的。如果请示,那结果又会怎样?中国革命革命的前景又将是怎样?令人难以猜测!
1934年10月,红军大转移成立个“三人团”。在遵义会上,三人中,军事顾问李德(德国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情报员)、博古(秦邦宪、中共中央总书记)被免职,只留下周恩来,而下野的毛泽东却被选进了政治局。
三渡赤水后,红军处于更加艰难中。周恩来提议,由毛泽东、王稼祥和他组成新的“三人团”,指挥红军,并请毛泽东负责。毛泽东推辞,要周恩来负责。政治局多数人也赞成由周恩来负责好。因为他是在遵义会上明确的军事问题最后由他拍板。
不久,红军四渡赤水,机智勇敢地摆脱了强敌的围追堵截,顺利渡过金沙江,继续了长征之路。因此遵义会议被誉为中国革命大转折的会议。
那天上午十点多,虽然小雨成滴,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从展览馆撑伞过街,到对面参观遵义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只见小坪上,列有约80多人的方阵,一色青年人。他们身披薄薄的塑料雨衣,聆听站在阶基上的女讲解员用扩音器讲红军的故事。聚精会神,情思到了长征路上。雨点劈头盖脸地洒在身上,一串串地顺着雨衣往下流也不觉得。好些女青年的头发被淋到秀丽的脸颊上,差不多遮住了眼睛也不拂拭。
我们旁听一阵,转过头,猛见走廊上来了一队“红军”。他们身着浅蓝色制服,腰系土黄皮带,头戴浅蓝色的八角军帽,红五星和红领章,亮晶晶,光闪闪。浅蓝色的裤管上打着人字形的浅蓝色绑腿,脚踏一双黄胶鞋。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前面一人,还擎着一面大红旗,好似开赴前线。
我凑近一看,发现那帽檐下的脸貌,多有皱纹泛起。啊!原来是一群中老年人。他们着红军军装游遵义,再现了当年红军的正义之师的伟大形象。他们这样做,是对革命前辈的怀念、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怀念,是对具有大转折意义的革命圣地的景仰。同时也表达了“不忘初心”的坚强的革命意志,令人敬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