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朋友们去一乡村,在农家的墙头上发现了一件年代久远的蓑衣,蓑衣上满是灰尘,且陈旧不堪,不觉为它的命运感到悲哀,它看来挂在这里已有些年头,主人似乎是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被抛弃在了这一角落。 蓑衣,千百年来就是农人劳作时避雨的工具,农人们耕田种地,风来雨去,终年离不开它。曾几何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化纤产品的出现,蓑衣已逐渐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站在它的面前,一些思绪涌上我的心头—— 蓑衣原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而成的,但在我的记忆里,我所看到的蓑衣是用棕皮制作而成。在湘西北的农村,生长着一种棕树,棕树上长着一层层的棕皮,多为褐色或者棕色,这种棕树皮像布料一样由一根根细丝组成,结实而绵密,多用几层雨水就浸不透,是最好的制作蓑衣的材料。人们把它从棕树上一片片割下,晒干,就可用了。它还可有多种用途,把它的丝一绺绺抽开后,编成绳子,这种棕绳是最结实耐用的,古时没有比棕绳更结实的绳子了。 制作蓑衣也是有专门的蓑衣匠的,不过,蓑衣匠如今已是再难请到了,没有人愿意再去学它,这门技艺已基本失传了。记得小时候我还见到过制作蓑衣的过程:那是我父亲请来的蓑衣匠,他带着一把大剪刀,几根近五寸长的粗针,先是把棕皮剪裁得当,然后就从蓑衣领口开始缝制,领口塑性用一只圆碗就可以了,领口做好后最后是拍打领口,让蓑衣领子松软,穿起来更舒服。第二步是定位,蓑衣定位先穿针后引线,线就是用棕皮抽丝搓成的,蓑衣面和蓑衣底要靠棕线一针一线缝合拼接连缀而成,蓑衣表面缝线却是密密麻麻,没有间距的。制作完成后的整件蓑衣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这样的蓑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 看到这件为雨水冲刷,棕红的颜色渐渐褪却的阵旧的蓑衣,这让我想起当年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形象:春天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那模样,让我终身难忘。 如今,更轻便的雨衣,或用朔料纸裁成的临时雨衣渐渐取代了棕蓑衣。在一些山区的农村,偶尔还会有人穿着蓑衣劳作,但再过些年头,估计就没人用蓑衣了。我家由于修缮老屋,一些过时的农具被遗弃了,包括当年父亲穿的蓑衣。 蓑衣,代表一种辛苦劳作的形象,是中华几千年来勤劳的农人的象征,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