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穿石分两峰,山上巧筑伏波宫。擂茶治好三军疫,将军显灵灭祸凶。这首诗说的是东汉时期被朝庭封为洑波将军的马援奉命率部征讨五溪南蛮,到达桃源县境凌津滩镇穿石村时正值酷暑,三军因水土不服感染瘴气风寒,病倒无数兵士,连马援自己也病倒了,他不得不下令在此山中一带驻兵休养。当地一农妇见马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便让军士喝一种由生茶叶、生姜、生大米做成的三生汤(今桃源擂茶),众军士喝过后不几日都全好了。马援在后来征讨五溪蛮的战斗中死于疆场,这里的老百姓为纪念他,在灵秀的穿石山顶盖了一座大庙,名曰洑波宫。宫中供奉着马援的塑像。千百年来,当地民众是把马援当做神来参拜,同时想借他封号“伏波”二字来镇压水患,保一方平安。 穿石风景点位于桃源县境沅水风光带凌津滩镇穿石村的沅江之滨,她由两座悬崖峭壁的山崖组成,外侧山崖底部有一个月牙形的石洞,穿透整座小山,显得十分空灵碧透。像宫门外的两个宫阙,她静静的卧于沅江碧水之中。山上树木葱郁,有如画屏。山底河滩平缓,水面清绿平整,尤如一块硕大的镜面,山体的倒影映入水中,似乎是千里的山水都浓缩在这个镜面之中。从岩洞中可以看到对岸山体景物,穿石山的后面是错落有致的群山,其山峰棱角怒然陡立,风景如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叹服、感慨。传说是张果老曾路过这里时,一脚在这山上踩出了个窟窿,成就了桃源沅水画廊中一大奇景。 一个春日的上午,和仨好友闻名而往,我们从穿石后山爬上第一座峰顶,一座红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小小庙宇就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洑波宫。宫内正殿供奉着马援将军的塑像,红面长须、身披铠甲,大马金刀地端坐在高台上。台前是一个硕大的香炉,里面擅香缭绕,令人肃然起敬。洑波宫耸立于穿石山第二座山峰上,面朝沅水,掩映在绿荫丛中,给这座山头添一抹神秘色彩。这座小小建筑,曾经几经重修,一砖一瓦里处处散发着岁月的沧桑,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见我们进来,洑波宫的主持向我们介绍起马援将军在此的一些故事:穿石山两岸一带有久远的悬棺和遗迹尚存的马援石室,据说石室是马援为避暑凿成,两个巨大的方形洞口,长约5米,宽3米,深3米,洞口距地面2米,两洞相距4米,洞壁凿痕明显,属人工凿成,也而也叫伏波洞。1987年国务院在这里挂上文物保护牌予以保护。悬棺、石洞、穿石等为桃源沅水画廊增添一道独特的秀丽风景。 穿石山两座山峰之间是一道深深的峡谷,一座不足10米的水泥小桥连接两峰,从洑波宫穿过小桥再上到对面另一座山崖顶端,沅江两岸各处景物尽收眼底,对岸一幢幢五 六色的砖瓦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分外惹眼,一泻千里的沅水像一段被风吹飘的绿绸闪着波光涌动,两岸群山峰峦叠嶂在天际里远去。河洲、峭壁、水岸、乡村如一幅水彩画把这里点缀得美丽极了。由于刚刚下过一场小雨,远处的凌津滩水电站大坝在江面水雾中若隐若现,使人站在这里就如身处在天宫一般。居高临下,俯瞰全景,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千里沅水亘古长流,数千年中演绎了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两千年前洑波将军率军征蛮,在这段河流上留下了多少美丽传说,因他而起桃源擂茶,经过千年孕育,衍生成浓郁的地方饮食文化,成了桃源一张亮丽的名片;屈原、李白、刘万锡、沈从文等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