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圭传略》(十一)
作者 李德若
如圭在湖广布政使司国子监学府三年以自定四则,刻苦攻读,认真系统领会,总体框架融汇贯通。精髓背诵,诗词歌赋,八股文体,践行写作,别出新裁,见解奇特,教授、学政无不佩服,学子义友无不感叹。18 岁弘治十一(1498)年八月,澧州参加乡试数十人中,只有李如圭、王潮、梁宪、毛棠、翟蓥等几人试中举人。而李如圭中举后仍然留在使司国子监学府自学,不时上先生家请教,不耻下问,时而回校博览群书,只想以饱学之士迎接京试。有人讽刺说:“大年三十壮年猪,哪能膘肥体壮呢?”他却不这样认为,而以时间就是“学问”,光阴则是“学识”,抓住时间,就抓住学识。总是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沉浸在书海里,废寝忘食的拓展挖掘耕耘学田,一分耕作,一分收获。 弘治十二(1499)年,春节刚过,李如圭在驿站租顾一匹棕色快马,收拾行装,书笔纸砚等,带着父母捎来的银两,从武昌国子监学府出发,北上进京赶考,飞马扬鞭,不日,来到孝感地域,这年春早,孝感一马平川,田野里的小麦、油菜、蚕豆郁郁葱葱,好像还夹杂着几朵未开、已开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天色渐晚,在大路深处,隐约显现一高凸地,一堆苍翠,杨柳泛黄,修竹摇碧,丛林中露出一牌坊横书“白家庄”。引深围墙瓴瓦,鳞次栉比。如圭策马前去一庄户,下马叩门,庄主开门见一书生问:“先生走错门了吧?”如圭抱拳说:“大伯,您好,今天色已晚,晚辈在贵府借宿一晚,明天北上京师如何?”大伯说:“来的便是客,请进。”便呼唤小女秀娟拴马喂料。只见走出一女,身高七尺、头扎红绸发髻、青丝油亮剔透、叶眉凤眼、杏面桃靥,上穿紫红金边紧身衣,下穿天蓝红边裤,腰扎大红宽带,三寸金莲着一双黑绑白底绣花鞋,淡秀天然、靓丽如花、水灵文静、温文尔雅。小姐走到碾房见一修长、穿一身白长衫打扮的白面书生坐在碾架上向她点头微笑。她由襟想起前几天晚上所做一梦,梦见一条修长的白蟒盘在碾架上向她点头,惊吓得她直往屋里喊爹叫妈而惊醒。早上悄悄与母亲说了,便一同去找一应梦先生圆圆有什么吉凶,应梦先生按所报时辰掐算了一下说:恭喜小姐,你家最近有贵人到来,将会给你们带来希望。果然应验。从如圭手中接过马绳时效颦一笑。如圭跟大伯进门大堂分宾主而坐,赐茶,闲谈少许,婆子端三盘两盏佳飧宴毕,安排如圭在小姐书房就寝。这白家庄户姓白名尚文,娶妻皮氏,所生一女,取名秀娟,二八豆蔻年华,二老视为掌上明珠,庄主耕耘几十亩田地营生,母女养蚕织绢为继,一家三口,生活过得安稳。可天不助趣,半夜下起雨来,至天亮早起,雨越下越大。如圭早起喂了马料,赶路却无法开步,只好在此住上,便打开包裹,拿出书本笔墨等,伏案读书、写作,在白家餐宿,连续几天风雨交加,也只此作罢,埋头读书而已。这秀娟二八芳龄,见如圭一表人才、读书用功、想必成大器,又想起应梦先生一席话,便春心萌动,背着父母进入如圭书房,以敬茶为由,帮助研墨,如圭示谢,不答话。这女子便低头腼腆说:“请先生过脉(墨)”,心清如水的李如圭一心只装进京考中,是吃了称砣铁了心,对儿女情长不感兴趣,但他再也禁不住纯真少女的秋波暗送,才要小秀娟把手伸过来,只是在她手心写了小小的“过脉”二字。小秀娟便出了书房,回到房与母亲说了此事。第二天一早,雨后初晴,如圭吃了早饭,交了餐宿银两,白大伯再三推辞,如圭放在床上,出门牵马上路,白家三口送别,小秀娟一直依依不舍看着如圭离去,直到看不见背影,才含泪而回。
李如圭快马加鞭,晓行暮宿,不日来到京师驿站,交了马匹,住下会试馆所。是年二月,澧州参加京师会试,有李如圭、王潮、梁宪、毛棠、翟蓥、上届举人吴敬、王言嶶等近十人,只有李如圭试中贡士参加四月殿试,通过殿试筆答、言辩、诗对,一举获得二甲前派,授进士出身,领江西安福知县之职。此次会试由朝廷大学士李东阳主考,礼部侍郎程敏政为会试总裁。江阴富人徐经贿其程敏政家童,而得试题。举人徐经,江南才子唐寅有染而唐寅会试获第一名。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事露,大学士李东阳会同礼部勘察,皇帝下诏敏政,徐经、唐寅,华昶(劾不实)四人入狱。查清后,殿试依旧,伦叙榜公布于天下。唐寅后来朝廷谪吏,耻不就,归家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佯狂使酒露秽放还。自筑桃花坞,饮吟其中,五十四岁卒。 十九岁的李如圭中进士,授知县,赐号涔涯。朝廷喜报圣旨伴敲锣打鼓,乐队喇叭送来澧州李府,无不欢欣鼓舞,上门庆贺,书香门第世家,人才剡出,誉满澧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