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连用歇后语
1974年年底,时年25岁任公社秘书的我,与蔡家岗公社的脱产干部和地委驻社工作队的队员40余人,一起参加了常德地委召开的地、县、区、社四级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改进干部作风,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听完大会动员报告,进入为期两天的分组讨论。会议主持人要求人人发言,个个表态。我联系思想与工作实际,打算侧重讲自身如何改进和端正学风,并作了适当的准备。那时我参加工作刚好三年,调到蔡家岗工作也仅一年半,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农村工作相对生疏,加强学习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先从剖析“三门干部”(即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弱势入手,连用三个歇后语形象地说明了自己在农村工作的先天不足:讲生产斗争是“干田里扯秧——不懂(咚)①”;抓阶级斗争是“擀面槌吹火——不通”;搞科学实验是“大饭店的卤菜——不会(烩)”。然后谈了“从实践学、进课堂学、向群众学、拜老师学、跟前辈学”的“五学”打算,赢得了满堂喝彩。 事后,公社党委宣传委员老覃问我发言中的三个歇后主是怎么想出来的。我说,有的是书本上看到的,如“擀面槌吹火”;有的是平时听讲白话记住的,如“干田里扯秧”;有的是从生活中感受和提炼的,如“大饭店的卤菜”。老覃紧追不舍:“这么鲜活形象的语言,你是如何感受和探提炼的?”于是,我谈到了发言前的准备。先天晚上草拟发言稿,我想在“三大社会实践”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形象化的歇后语来说明“三门干部”的缺失以及学习对青年干部的重要。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之后用语顺畅,在“科学实验”后面再用一个意相近而词不同的歇后语,却遭遇“卡壳”,似乎“江郎才尽”。为了发言上的对称和语言表达的生动,我不言放弃。根据歇后语常用谐音的思路过电影,回忆起在白鹤山常德县一中读高中,时常于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三五成群步行到常德市城区游玩后在下南门常德大饭店打牙祭、吃卤菜的情形,一下就来了灵感:卤菜切好后随即装盘上桌,不再回锅烩炒,“烩”的谐音正好是“会”,用“大饭店的卤菜——不会(烩)”放在“搞科学实验”后面是再恰当不过了。我马上把这个创造性的词汇记入发言提纲中,于是乎就出现了如前所述正式发言的情景。 “原来如此!”老覃笑着点了点头,夸奖我说:“看不出来,你还有几个‘苟不教②’,还蛮会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回答,您夸我,是“木划子③拖上了岸——过奖(搁桨)”,对于我来说是“泥巴伢儿抬花骄——挡当不起”,但心得还是有的,那就是:丰富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和提炼。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积累就是开源浚流。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初级阶段”还不够,还应该开动脑筋去思考,对“原始积累”予以开发和提炼,这样的语言就会饱满丰富、生动形象。那么,语言的长河就永远畅流而不干涸。语言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精于学习、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富于思考、勇于创新,不仅会获得人们的赞许与认可,更重要是会帮助自己走向成功,从而不断丰富和辉煌自己的人生。 【后续链接】歇后语是由前后两半组成的。前半截是形象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对前半截的解释,象谜底。其独特的结构形式、风趣的表达效果,不乏幽默的语言艺术,往往使人忍俊不禁,甚至开怀大笑。鉴于歇后语特有的魅力,我对运用和创造这种民间语言情有独钟。在我写作、演讲、报告、发言或谈话时,往往恰到好处地用上二至三个歇后语,形象化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如首次尝试某项工作,用“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来表达;如说某人违法乱纪且不听劝告,则用“和尚戴斗笠——无法无天”比喻;针砭用人不放手,则用“丫环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工作棘手或搞糟了,就以“瞎子熬糖——恼(老)火”形容;遇到波折,常用“九曲桥止散步——尽走弯路”;吃亏不讨好,就用“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找差距,用“隔河握手——差得远”;某人过于谦虚,就用“绷起胡子上渡船——谦虚(牵须)过度(渡)”;有人搞恶作剧或行为出轨,就用“墙上挂狗皮一一不象话(画)”;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就用“叫花子烘火——只往自己胯下扒”讥讽;某同志办事认真,工作挑不出毛病,常用“两个哑巴睡一头——没得讲的”赞扬;夸大其词,就用“二两猪脚满锅汤——小题(蹄)大作(做)”;公说公有理,婆说理又长,劝解工作不好做,就以“两手提花篮——左难(篮)右也难(篮)”表述……不仅如此,我还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创造过近百个歇后语,如“十二条腿落地——四平八稳”、“垃圾堆上写书——杂乱无章”、“洞庭湖上摆宴席——绰绰有余(桌桌有鱼)”、“弥勒佛肚子里划船——内行(航)”等等,给生活带来过一些笑语与欢乐。 注:①“咚”,本指打鼓的声响,在周家店一带地方,常常指洗东西的声响;②这里的“苟不教”并非《三字经》中所指的含义,而是指学问和才能,这也是周家店一带的乡土语言;③“木划子”即指带有双桨的小木船。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