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3|回复: 8

读刘禹锡《陋室铭》及其它 作者:钟兴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2 0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兰居士 于 2015-8-12 10:00 编辑

       读刘禹锡《陋室铭》及其它
                                  刘禹锡的照片 054.jpg
                                               常德柳叶湖畔司马楼前的刘禹锡雕像
                                 
    陋室,即偏僻而简陋的居室。铭,是种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骈体文。铭,是一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后来这种文字表达形式,就发展成为一种用韵的文体。
   中唐时期,作为朝庭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司马,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同级别的非领导职务的官员,所以州府官廨都没有他的住处。一年之后由州府官员出面,刘禹锡才在城东滨临沅水招屈亭旁的墙脚边角搭建了一间草房安身。
   “谪居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从这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当时的居室是何等的偏僻何等的简陋!因受株连,诗人的老母、妻儿以及兄长和侄儿都被逐出长安城而一同来到了土风僻陋的五溪不毛之地——朗州。就这样,刘禹锡和他的家人一共十多口挤在这间简陋的茅舍里。
   此处地势低洼,阴暗而潮湿。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在门帘里则能看到江边堤岸葱郁的野草。“苔花虽米小,也学牡丹开”;葱郁的草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中,诗人没有沉伦更没有颓废,他决心像青苔和野草那般顽强地生存下去。
简陋的居室里,诗人所交往的都是一些大德高僧或是有知识、有修养的有志之士,而那些不学无术之辈,他是从不往来的。
    这似乎是写出了陋室主人那种清高孤傲,实际上则是表达了诗人那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们常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诗人此刻虽然是“虎落平阳”,但仍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怀与节操。
在这陋室里,在与这些友人往来时,诗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抚弄那没有经过任何雕绘装饰的琴弦,可以潜心阅读研讨那些修性养心的佛经。
    古人云:琴者,心也。那琴声,或许有些沉静感伤,但更多的则应是激奋昂扬。在这里,没有声色犬马的喧嚣、没有灯红酒绿、刺耳管乐的纷扰,更没有官府人员处理公文的劳碌……诗人在如此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少了俗世的烦恼、声名的负累。他可以用心、用那双洞若观火的敏锐目光去真正感受那种无形与永恒的自然大美。
    这看似简陋的居室,可以与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即杨雄)的亭子媲美。
志向远大的诸葛亮,闲居隆中草庐是为了更好地等待明主出山而一展胸怀; 而杨雄呢,尽管是官至上品却淡薄名利是一个潜心修学之士。这二人,可以说皆为后世之楷模。
   诗人在此引用二人,就是要以此二人作类比从而表达出自己那种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荣辱从容的思想境界。历经磨难仍顽强自傲、刚正不阿,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尽管此时此刻身居陋室,却也像诸葛亮那般殷切期盼着身逢明主而一展抱负。这看似矛盾的心理,正好表达了一个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和伟大诗人那种“惟吾德馨”。
   文章引用孔夫子的话来作结:有这般德馨的人居住在此,那还有什么简陋可言呢?
引用中国儒家之鼻祖孔圣人的话来收束全文,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封建礼教最高道德的追求,另一方面借圣人之肯定就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作了最好的诠释。
   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人认为作于和州任上(824——826)。还有人说《历阳典》中载:“陋室,在州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更有当今学者、专家研究考证后认为以上这些说法,概不符合历史实事。他们认为刘禹锡的《陋室铭》,应当是作于朗州。
   笔者,倾向于这种说法。
   《陋室铭》开头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意就是说:有了神仙的居住或者是出没,那么山即使不高不雄伟也会很有名气。若是有了龙,那么水即使不深也会很有灵性。文章开头的这两个比喻句,是为正文的展开而作的铺垫。
   大家都知道,常德德山在远古尧舜时就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善卷先生所以就很出名了。在沅水边的德山老龙潭里,被观音菩萨锁着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儿子即龙三太子。
千百年来,一直传说龙三太子游玩时误入沅江后闹事殃及了许多无辜,所以先被善卷先生惩治一番后又被观音菩萨锁在了大铁柱上。龙三太子被锁在了德山即沅江边的深潭中当然期待着早日脱身,便问观音菩萨:“我什么时候可以返回东海呀?”观音菩萨指着那用生铁铸成的大经幢告诉他说“要等这铁树开花以后……”
   铁水开花水倒流,龙三太子才能出沅江归大海。这虽然是千百年来的传说,但也说明了武陵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好山水。德山不高,则因善卷先生德行天下而闻名;沅水不深,却因有龙三太子而具有灵性。诗人在此分别以仙和龙来点睛山和水,然后转入正题。
  刘禹锡只有在朗州任司马时才是一个“员外置同正员”。也就是说刘禹锡只有在朗州的时候才是个州官员职数(编制)之外的,所以他只能住在真正的“陋室”里。刘禹锡在《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一文中说:“及谪官十年,居僻陋,不闻世论。”这里,“谪官十年,居僻陋”,十分明显的就是指在“应怜一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的朗州。
“居僻陋”,意思就是说所居的房子既偏僻而又简陋。这当然就是“陋室”了。而刘禹锡离开朗州以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刺史,那些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地方长官,均可堂堂正正地居住在官府衙门里。身居官府衙门中的地方官员,才真如孔夫子所云的“何陋之有”?
  刘禹锡在朗州“及谪官十年”,不但是“居僻陋”而且因只是一个享受州府正式官员待遇而非领导的这么一个闲职,故而终日里是“不闻世论”。这与《陋室铭》中所描写的“无案牍之劳形”所表达的那一份闲情也是极为相符的。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叩门”。刘禹锡在朗州结交了不少大德高僧为朋友,与他们均有许多诗文唱和。这也很好地印证了《陋室铭》中所云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新、旧唐书中都说:禹锡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从小就爱苦读诗书的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后没有了官场文书的批阅、少了那“案牍之劳形”,读书写作便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刘禹锡在朗州,紧挨招屈亭而居。在此,可以骋目楚地风物,可以观看滔滔沅水,可以接触交往道德高尚之人……如此这般,陋室当然不陋。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陋室铭》应作于朗州无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知晓多,佳作滚滚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0: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的《陋室铭》应作于朗州无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谪居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陋室铭》应作于朗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07: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1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琴者,心也。那琴声,或许有些沉静感伤,但更多的则应是激奋昂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点赞。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对常德的文化发展功不可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2:52 , Processed in 0.0378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