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8-12-16 19:34 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
工作队进驻护城公社
1973年,汉寿县有个护城人民公社,是产粮大社,也是县里的一块金字招牌。1984年更名为西竺山公社(乡),2004年併入了龙阳镇。45年前,县城北面是沅水河。护城公社就围绕着县城东、南、西三面,名符其实地护着县城。俗话说:“若要撮(钱),住城角。”住城角的人有机会悄悄做点小生意,赚些零花钱。因为护城公社住城角的多,便成了“资本主义”比较泛滥的地方。 1973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了一条重要指示:“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中共湖南省委根据这一重要指示,总结和推广茶陵县抓三分之一的经验。汉寿县委为落实毛主席指示和茶陵县经验,于1973年国庆节前从县直属机关抽调600名干部,同时从农村挑选了100名大队干部和回乡知识青年,连同公社脱产干部,组成千人工作团。全县共30个公社(农场),先抓三分之一,进驻10个公社帮助工作。我被安排到护城公社工作队当队长。
一、工 作 队 员 护城公社是县委副书记白连清蹲的点。白连清是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在文革“三支两军”期间,当了三年多县委书记。1973年5 月,常德地委根据工作需要,改任他为县委副书记。排名下移,而威望仍在。公社党委书记鄢友才听说白政委来蹲点,分外高兴,对工作队也高看一等。 入队前,县委工作队集中在县招待所整训。一天下午,公社党委鄢书记特意来到我们的住地,满面笑容地说:“我是来接大家到我们公社去指导工作的。” 我听到那热情的话,连忙起身迎接,并向队员们介绍说:“同志们,这位是护城公社党委书记鄢友才同志。”话刚落音,大家热烈鼓掌。因为大家心里明白,马上就要去护城公社工作了,自然地表现出一番热情。 接着,鄢友才就将公社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一遍。出于对鄢书记的尊重和工作的责任感,好些同队员作了记录。但是也有些队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对鄢书记的介绍,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不太原意当工作队员。 全队41名工作队员,其中有8名是从其他6个公社抽调来作为公社后备力量培养的年轻的大队干部,有35名是从县直机关抽调的干部和职员。 先说这些大队干部的思想动态吧。他们参加工作队一方面觉得光荣,当上了临时脱产干部。一方面又感到不习惯,离开了温馨的家,搞一段还得回家去,认为没有什么来头。从三和公社调来的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名叫刘菊珍,是位20多岁的女人。县委安排她当工作队副队长,还列席公社党委会。她爱人是汽车司机,经济收入好,生怕她和其他男同志交往,不要她离家。所以从整训开始,她就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再说这些从机关调来的干部,有的不熟悉农村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有的住惯了机关,怕农生活苦。还有的在机关掌握着某些“计划”物资的供应权力,一旦下乡,有失落感,说什么抽调他们下农村是拿着酒坛当夜壶——大才小用了。即使经常被抽调参加农村“中心工作”的同志,也有思想顾虑。他们说:“县委抽调我当工作队队员,我没有意见,不过,不想到护城公社。” “是呀!”有的队员附和说:“护城公社的社员,是洞庭湖里的麻雀,吓大了胆的,不怕干部。” 鄢书记介绍情况后,从队员们的脸上,好像猜测到了队员的思想疑虑。为鼓舞工作队员的积极性,他说道:“昨天召开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会。他们听说有工作队进驻,都很高兴,争着要。我对他们说,16个大队,只能驻7个大队,究竟进驻哪7个大队,得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不能让我个人说了算。” 鄢书记将争着要工作队的话,说得热呼呼的。待鄢书记离开,我让大家尽量把心里话讲完。我小结时,先强调先抓好三分之一,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接着把工作队的重要性又议述了一番。同时也说护城公社临近县城的优越性,有针对性地消除某些思想顾虑。最后说:“参加工作队是县委的安排,是农村的需要,是个人的锻炼。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国家工作人员,希望服从组织安排。大家既来之,则安之,努力把工作搞好。” (共分为五部分,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