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推动改革开放的故事 ——录自《红星云》
习近平同志197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他的工作经历恰好契合了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他的很多治国理政思想都是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总结。那么,习近平在不同岗位上,又是怎样推动改革开放的呢? 现推荐他在正定县工作时的几个小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正定,做到了解放思想
习近平的好友,正定县作家贾大山曾评价他“让人们接受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还能优哉游哉地喝上一盅。这是一位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习近平自己回忆正定的改革时则谦虚地说:“回头想想那几年,我们做到了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 “没有人才,民不能富,县不能强”,习近平念起了“人才经”。为此,正定县委、县政府大门口,新添了一块人才技术开发公司的牌子。 1983年,为了揽英才、用良才、引外才,习近平打破用人的条条框框,面向全国亲自撰写“招贤榜”,正定颁布了 “人才九条”。这一系列动作打破了当时人才流动的桎梏,当时干部职工不能自主选择供职单位,如果档案关系转不到正定,户籍落不了,甚至口粮都买不到。 习近平大胆提出,凡是正定急需人才,派人员与原单位友好协商,以最大的诚意争取理解支持;本人决意到正定工作,原单位坚持不放,档案不给,县委、县政府责成组织人事部门重新建档接续关系。 像这些创新之举还有许多,比如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申请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给予提供出走方便等等。 岸下村农民黄春生,经过十几年刻苦钻研,培育出“冀棉2号”优种,县里破格录用他为国家干部,并评定为助理农艺师,安排到农科站工作。 习近平在无锡考察时发现当地的邱斌昌是个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亲自做工作让他来正定,担任当时亏损5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县油嘴油泵厂厂长,上班第二天就把厂里积压的产品全部卖了出去,不到一年,该厂产值翻了一番。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习近平希望将荣国府与正定历史古迹隆兴寺结合成为一条旅游线,但需要正定自己筹集200多万。最后习近平决定贷款兴建荣国府。 荣国府在1986年建成,此时习近平已前往厦门任职。此后,又有170余部影视剧在此拍摄,荣国府一度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