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推动改革开放的故事(2) ——录自《红星云》
习近平197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他的工作经历恰好契合了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他的很多治国理政思想都是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总结。那么,习近平在不同岗位上,又是怎样推动改革开放的呢? 现推荐他在福建厦门工作时的几个小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 “就是想来尝试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习近平曾这样描述自己来厦门的目的,这也是他在福建任职的第一站,习近平在这里工作了17年半,他也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改革金句和实践财富: “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搞好了,为国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起纲举目张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改革开放不是带来民心的振奋,而是民心的颓废;不是增强了党的凝聚力,而是带来民心的涣散——那决不是我们所要进行的改革开放。” “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就要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 到厦门不久,习近平来到东渡码头几十米高的桥吊旁,这是厦门港仅有的两台桥吊,一个吊一年仅完成3.5万个标箱,而当时香港同样的桥吊每年却能完成12万个标箱。 通过数次到现场调研,仔细听取企业干部员工意见,习近平把问题搞清楚了——运输能力不够,设施不完善,流程环节不配套,而政府没有更多的钱给企业完善设施。习近平说,“政府不要你们利润,你们赚来的钱,财政一分都不要,利润留给你们,但你们必须答应一条,赚了钱首先用来完善设施。” 改革,因问题倒逼。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上交比例。其核心目的是,除交税外,尽可能把红利留给企业发展生产。改革第一年,厦门港务局赚了2000多万元,没几年就赚了七亿多元。 作为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厦航是我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的结果。当时地无一寸、房无一间,没飞机、没机组,习近平不辞辛苦地跑北京,寻求中央、空军和民航局的支持。 厦门机场太小,但没钱扩建。习近平担任“厦门机场扩建工程科威特贷款领导小组”组长,经过艰辛努力,争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万美元的贷款,解了机场扩建的燃眉之急。 在去年的金砖峰会上,习近平称赞厦门的高颜值之外,还说到,“厦门这座城市的成功实践,折射着13亿多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其实,厦门的发展,习近平也倾注了很多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