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4-7-1 09:57 编辑
话木屐与油鞋 常德属较典型的气候温暖区,因而多雨。过去,人们雨天出行,多穿木屐或油鞋。由于这两种鞋子底部安有铁钉,在石板路上行走,便发出咯咯响声,闻其声便知人来也。此种景观至上世纪中期犹存。 木屐,如同袜子古语也称之为“足衣” 。在我国服饰文化史上资格较老,有资料记载“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考古专家说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春秋时“孔子履” 也是木质底板,后人称它为木屐。汉晋民间多有沿用。而大量用在军事上则是司马懿(公元179—251)的主意,《晋书·宣帝纪》记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如此,可防士兵脚被蒺藜刺伤,影响战斗力。到了隋唐时代,有人做了些改进,将平底木屐凿上了齿痕,系在脚上行走不滑,稳定性大为增强,平头百姓也广为用之。故李白在游东鲁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赞曰:“脚著谢公屐①,身登青云梯。”后来,除粤闽南部仍穿用拖鞋式木屐外,内陆地区多弃之不用或改进了形式。据有的专家考证,日本人穿的木屐就是学的中国古代的,并且改带系脚上为夹在大脚丫间式拖鞋。所以,他们由此形成的大脚丫畸型加上膝地盘坐养成的螃蟹腿(他们雅称“罗圈腿”),在有的抗日影视剧中成了辨别真假“鬼子” 的特征,令人捧腹。 昔日,常德城里有几家做木屐的鞋店,生意很是红火。此时的木屐比古代又有较大改进,更不是粤闽式木屐,其制作方法是,店主选用质轻不易开裂的鬼柳木做底板,锯凿成大中小号,先在底板上钉上高约半寸的长方型铁钉,前后各两颗;然后钉上两块牛皮做鞋帮,中逢用精制麻线缝合,鞋跟不封口,类似拖鞋状,使用者可带鞋穿入。这种木屐鞋,雨天在烂泥路上行走,平稳功力尽现脚底。不过,也有个别人不小心踩在坑洼泥里岩石上崴了脚的。农家一般都备有几双,同脚型者可以共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在沿用,笔者在农村搞“中心工作”时,看到雨天村干部开会,来多少人,会场外便摆有多少双木屐。还有的青壮农民脚穿木屐,肩挑重担,踏泥而行,宛走平地,吃苦耐劳的气质,令人赞佩。 油鞋,有钉鞋的匠人制作的,更多的是民家自制。大凡会做布鞋者只需在做成的布鞋基础上,请鞋匠在每只新鞋底上均匀地钉上小圆铁钉,然后用桐油将鞋油透,在夏季晒干,便可在雨天穿走,基本上不会湿脚,在烂泥路上行走也很平稳,但要边走边雕掉沾上的泥土。此鞋只宜短行不宜长走,否则,会擦伤脚。 木屐与油鞋,在旧时代主要是平民大众使用。在达官富贾以及城乡“名流”们眼里宛如敝屣②不屑一顾。他们穿的自然是皮靴锦履之类,“珠履三千”之风流便是他们的追求。在那年代,贫富差距仅在足上便经纬分明。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自木屐产生以来“步履维艰”问题,而且还为世界人民用鞋做出了贡献,物美价廉的中国鞋已享誉全球。 注①:南朝刘宋时期做过侍中秘书监、永嘉太守。山水诗派开创者、大旅行家。游山时穿上有活动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李白诗“脚著谢公屐”就是指这种木屐。 ②:指破鞋或烂草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