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452|回复: 96

凄美的棠梨 震颤的悲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6 17: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19-1-16 17:27 编辑

                凄美的棠梨 震颤的悲剧


    一点击韩溪,就见《晚风忽已凉》映入眼帘。一进入这一新作,就被里面柔美的抒情文字、凄美的棠梨悲剧,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篇小说,虽只7400来字,却使我初读时,便震颤起来,扼腕长叹,久久悲鸣着。带着激动,我曾在半月前几次读它。兴之所至之时,我还于当时在这小说评论栏内,记下了对作品阅读的感受__
小韩:
    此篇甚好!值得欣赏!
    昨晚午夜,两读《晚风忽已凉》后,感慨万端,久久地兴奋着,实在无法成眠。

    今早下床,又点击此篇,更是激动不已。
    现在,我有如下感觉,不吐不快:
    一是,这小说,无论描写现实,还是表现深度,都要强于你其他作品;
    二是,这棠梨形象,凄美得让人震颤;
    三是,对棠梨那“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渲染得实在令人震撼;
    四是,写作手法也较以前更柔软、圆韵。
    正因上述原因,所以,我兴奋。要不是近段有急事,我会立即对此赏析一番的。
    ……

    努力吧,更好的作品正等着你去创作呢!

    这是7月7日上午10时,第三次读《晚风忽已凉》后,我的真切感受。现在,为何事隔半月,仍对这作品,兴趣不减当初?并且,后来将小说打印出来(从中得出了大约7400字数的判断),现在还专门撰文欣赏它呢?    此中缘由,全是因为:这小说,写出了棠梨不该有的凄美故事,还有作品所体现的那震颤悲剧的审美意义!
    为印证上述观点,我不妨先来简述凄美的棠梨故事吧。
    《晚风忽已凉》,描写的是,一位豆蔻年华的高一女生,后来不应遭受的悲剧。
    这故事说道,出生“在中原小镇一个古旧的小巷里”的“我”,即棠梨 ,本快花香四溢之时,却因父亲听信老师的冷酷之言,以为“我”读书“偏科”、升学无望,加之家穷,便把“我”停了学;风华正茂,且大有才气,想当文学家、作家的“我”,从此希望破灭;“在社会上混了两年”后,十七岁那年,“我”认识了小镇上靠为他人喜庆演唱而谋生的郝自鸣;由于艺术兴趣相近,便有以后同他“一起唱,一起挣钱”的想法 ;不料,父亲与邻居女人偷情被逮事发生,我的心理彻底崩溃,完全失去了对冷漠之家残存的依恋;遭受父丑打击的“我”,万念俱灰,当即跑到郝自鸣那里,委身于他了;后来,他遭人毒打时,“我”还奋不顾身地用身子遮护他而受过重伤;再后来,郝被邀请到县城演唱,有点名气后,便把“我”毫不犹豫地甩了;二十四岁时,出落得高挑漂亮、在郑州打工的“我”,被一位熟男爱上并同居;哪知,他是有妇之夫,还有个四岁儿子!二十六岁那年,事情败露,“我”遭他老婆打骂时,还被这个深深缠绵于自己的男人指斥为 ,是“我”“勾引”他,“贪图”他的“地位”,“喜欢”他的”钱”!高中同学苏珊儿来医院,看望刚流产的“我”,并送来她已出版的、装帧精美的三本小说、散文,还知她已成为当红“签约作家”;看着这昔日各方面都不如“我”、如今却“风华正茂,风姿卓越的她”,“我”百感交集起来:“如果有来生,该有多好!”
    在了解《晚风忽已凉》的凄美故事后,我们再来试析作品的悲剧意义吧。
    在今天社会里,这是一个本不该发生的凄美悲剧。然而,它还是毫无悬念地发生了。
    这是为何?
    在这里,只要把小说主人公棠梨遭遇悲剧的过程,稍稍列举一下,便一清二楚了。
    这棠梨遭遇悲剧,经历了如下过程:
    棠梨读高一,正想通过往后升学,而将自己的文学艺术天赋大有作为时,却因老师说她“偏科”,难得考上大学的冷酷回答,让本因家穷而无奈暴躁的父亲,强行中止了学业。就这样,棠梨由含苞待放的喜剧角色而一步步滑向了悲剧的边缘__
    棠梨遭父停学→理想破灭;

     棠梨父丑蒙羞→无奈至极;
     棠梨委身于人→最终被甩;
     棠梨被包事败→昏了过去。
    就这样,由于老师的“宣判”,父亲的无奈与丑行,大有希望未来的棠梨,在不应发生人生悲剧的今天,还是出现了悲剧的一幕。
    在这里,之所以说棠梨遭致命运悲剧,作品展现的是一个震颤的悲剧,这不是哗众取宠而凭空说的,而是有悲剧理论作依据的。这就是鲁迅对悲剧所作的揭示。
    鲁迅在谈及悲剧本质时,指出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关于悲剧本质的精典见解,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说明悲剧的对象是“有价值”的人,一个是说明悲剧的基础应当敢于真实地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一个是悲剧的价值定性,一个是悲剧的真实定性。从这一理论来分析判断,悲剧的对象棠梨,的的确确是“有价值”的人。如作品开始写棠梨时,就让人看到,正读高一的她,“在艺术上的天赋常令人羡慕”;“功课再重也喜欢写小说,常常在深夜无人时写,一本又一本,灵感像清泉一样汩汩不断”;她盼望读书以后,“还要当作家、文学家、还要拿诺贝尔文学奖”!可作品通过写老师因功利的偏见、无望之父让她辍学,不仅导致她令人羡慕的“在艺术上的天赋”遭夭折,“要当作家、文学家、还要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而且,随着其父丑行败露,后又遭郝自鸣的无情甩弃、误当贺名扬的包养情妇事败而“昏了过去”。    小说至此,其悲剧的审美意义便完全显现出来了。这几乎“毁灭”了棠梨整个人前途的,是如今社会上,那些让人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或无所不在、或无可奈何的一些人和不合理制度、泛滥开来的恶习、风行的丑陋的社会现象,等等。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可为了说明棠梨悲剧之因,还是不得不假设一下。
    假如说,当初老师不因追求升学率而判棠梨升学无望、父亲不因此令棠梨中途辍学的话,就不会发生棠梨的人生悲剧。正因为老师的冷酷、父亲的无奈与暴戾,导致了她悲剧的起因。老师的回答、父亲的偏信与强令女儿辍学,看起来,好像只是他们的“短视”,实则是他们的愚味、愚蠢、霸道!可以说,这是不负责任的老师、暴躁的父亲在粗暴地断送棠梨的希望之路,从而致使她后来悲观失望、希望破灭!如果让棠梨继续读书,纵因“偏科”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导致她绝望而走上悲剧之路!至于“家穷”与“偏科”,前者虽属无能为力,可也不至于不可抗拒;后者虽属高考选拔亟待解决的方针政策问题,可也不至于因“偏科”而才能特别突出之人没有用武之地呀!尽管棠梨的高考应试力不易被认可,可她那创作思想力却是高居于一般人之上的;况且会不断有作品见诸于报刊上的!
    假如说,父亲不与邻居女人乱来而当众出丑的话,也不会导致女儿自觉无颜再回那个没有温暖的家;也不会万念俱灭,而早早地委身于郝自鸣呀 ;更不会出现被郝甩的悲剧呀。现作品之所以顺其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充分展现,也就凸显了其父行为不捡点,直接致使女儿对自己终身大事的随意性,而采取了过早地投入郝的怀抱!
    假如说,社会上不风行“未婚同居”、或“闪婚”、或有权有钱人“包二奶”与“养情人”的恶俗,棠梨也不致于会被轻易甩的,或被包养的。现之所以出现棠梨先是被甩、后是误被包养受辱,除了她自身的主观原因外,就是要归咎于这造成横行无忌、或叫泛滥成灾的陋习、恶习了!
    谈到这里,我之所以认为《晚风忽已凉》是一个凄美的悲剧,还在于小说排除了任何粉饰的讳忌,而真实地写出了社会上仍屡禁不止的风行恶俗,并且表现出了最平常、最具有必然性的真实!
    由此,我感到,这区别于“英雄悲剧”的“平常悲剧”,并且是当今生活在底层的有悲观情绪女子的悲剧,在现实社会中,对相关对象来说,是具有很大启示和惊醒力量的。所以,我觉得,这小说,是一个在精神层面上,有疗救社会作用的震颤悲剧 !
    我之所以如此认为,还因为这小说给了自己内心极大的震撼。文学理论认为,一部上乘的影视作品,应当能够带给人们内心的震撼,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快感。同理,凡认真读这篇小说后,人们不会为棠梨悲剧而不感到深深震撼的,也都会愤怒于她那个老师、她父的不负责任的言行、丑行,谴责郝的不道德与忘恩负义,抨击贺的卑鄙无耻与人伦沦丧。
    文章谈到这里,博友已经不难明了了:这小说的悲剧,确实很具现实意义。
    那么,作品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呢?或者说,小说写作有何突出特色呢?
    为说明这点,不妨先看看创作大师别林斯基的一段话吧。他在高度评价果戈里的中篇小说时说过:“一篇引起读者注意的中篇小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就越显出作者才能过人。”同理,这《晚风忽已凉》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到震撼,我的看法是,除了小说的立意好、布局当外,至少还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__
    ①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娓娓而谈,又娓娓动听,感染力强。那就是,所写的棠梨和她的悲剧,好像是作者在叙述本人的不幸遭遇一样,感觉十分地真实可信,并为之悲叹不已。这在叙述者的选择上,确是有着独具匠心之效。
    ②用司空见惯的选材。小说所写老师的冷酷、父让女辍学、父败露的丑行、棠梨与人同居后被弃、后被人包养出事等,这都是社会上屡见不鲜之事,人们大都习以为常。然而,选用这些材料作为悲剧之因、悲剧之事,又很是恰到好处、发人深省的。
    ③用诗意抒情的描写。这是作者一贯的写法,也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小说从题目到每节的小标题,都选用相关的诗词句子,既美,妙不可言,又耐人寻味。小说每一处文字,要么句短,言深,节奏明快;要么描写着抒情;要么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诗化着表达主题。在情节上虽淡化戏剧性,却注意诗化意境和意象的设置。叙述节奏舒缓,风格缜密典雅。总之,这篇小说艺术是有雅致的诗意美,有着现代小说中抒情化、诗意化的那脉流向。尤其是,本篇通过优美的文辞来抒写棠梨的悲剧,就好比“用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类似,使得这悲剧更悲了。
     ④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小说中,有两处大的对比映衬,作用不小。一是,“我”在辍学前后的对比映衬:辍学前,“我”的文学艺术天赋岂可了得;辍学后,一落千丈,悲事连连。二是,“我”与苏姗儿的强烈对比,也就是参照物吧:“我”以前是苏姗儿写作的榜样,现在却躺在病床上,继续承受着悲剧之疼;苏姗儿呢,虽早先不如我擅长创作,可她没遭悲剧,并已成名成家。这两处对比映衬,更衬托出了“我”无尽的悲哀!好在这苏姗儿来医院的看望,除了起反衬作用,使得“我”悲剧的强度与震颤更强外,也让“我”有了清醒的感悟与羡慕之心,避免了“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哀,从而让“我”有望出现“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亮色。
    总之,《晚风忽已凉》所以成功,并让人感到主人公是凄美的,悲剧是令人震颤的,这都源于作者对题材开掘得深刻,表达手法趋于娴熟之故!
    这等好作品,确实很值得我反复品味鉴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7: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7: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们好好看看,吸取教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7: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风忽已凉》是一个凄美的悲剧,还在于小说排除了任何粉饰的讳忌,而真实地写出了社会上仍屡禁不止的风行恶俗,并且表现出了最平常、最具有必然性的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7: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师剖析的入木三分。真是用心用功用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8: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9: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力度有深度的文学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新泉 于 2019-1-16 19:12 编辑

对人物的分析也是到位的。提个不成熟的看法,可以稍微精干一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1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6 20: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3:03 , Processed in 0.0363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