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7|回复: 4

摘 录: " 拆 字 " 趣 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0 15: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桃源老光 于 2015-8-20 15:20 编辑





       中华文字多奇且趣,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玩味其中以为乐趣也。
       譬如:有一种文字游戏叫作“拆字”,被文学士人广泛应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等。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每一句中均含有拆字,构思尤显奇特新颖。
      拆字用于撰联更多,比如“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上联拆拼了“张、骑”二字,又合并了一个“戰”字;下联拆拼了“嫁、孕”二字,又合并了“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这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正史中对于“拆字”这种游戏,也有许多记载。如《后汉书》载:“献帝初,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条隐语中,“千里草”即“董”,“十日卜”即“卓”,暗示董卓专权之事。
      历史上曾发生过大量的“拆字”趣闻,笔者撷取几例,与各位看官共同欣赏。

   
       一,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名倾天下的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最早称“巴陵城楼”为“岳阳楼”者,乃唐代诗人李白。
      李白一生曾六次登临岳阳楼,最后一次到岳阳楼,有过路者在墙壁上留下了三个字:“一、虫、二”,众人不解其意。等到李白来时,就向他请教。李白沉思良久,道:“这是仙人留下的一副对联。‘一’指水天一色;‘虫、二’便是風月无边”。人们叹服,并请李白留下墨宝。于是李白欣然命笔,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个大字。如今,这一副对联刻成了雕屏,悬挂在岳阳楼三楼的主门上。

   
      二,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与诗人佛印和尚是至交好友。
      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和尚,看到他正在与三个木匠为庙顶上设计雕刻一个木头小狗,只见他们四人围在一起,对着木头狗品头论足,灵机一动,想起个拆字上联。他上前对佛印说;“我有一上联在此,佛兄可对否?”随即出口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个拆字联么,四口人围住一只犬,不正是一个“器”字么,四口对一犬,可不是口多犬少吗?佛印正皱眉挠头,忽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料走来。不由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原来,“来”的繁体字是“木”字腰窝有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佛印同样用拆字法对出了下联,可谓天衣无缝之对。


       三,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的妹子苏小妹也曾有过一次“拆字联”的妙对。
      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坐一旁的苏小妹有意要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一听,也反戏了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拆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四,
  
      宋朝仁宗时候的宰相吕蒙正,幼时家境贫寒,缺衣少吃。但他学习刻苦,天赋颇深。
      一日,私塾先生带领几位学童上山去游览,吕蒙正未吃早饭,腹中饥饿,看到有一山泉,忙跑过去伏下身子饮水充饥。先生见此情景,知其必是饥饿所致,便即景出联问曰:欠食饮泉,白水岂能度日?
      吕蒙正人称“神童”,知道这是一副拆字联,“欠”、“食”是一个“饮”字,“白”与“水”是一个“泉”字。此联触到了他的痛处,勾起他无限愁绪。他当即对出下联: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
      吕蒙正将“才”与“门”组成“闭”字,“卡”拆为“上”“下”二字,既说出了自己的家境,又与上联相对甚妙。
      先生见他说的可怜,又深怜其才,当下便把他领到自己家中,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并免除了他的一切费用。
      后来,吕蒙正终于在大考中被钦点为状元,最后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首辅。


      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眼看大明天下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于是忧心如焚,寝食不安,遂遣一宦官出宫打探民情。宦官来到一测字摊前,想拆个字,预卜下国运如何。
      宦官先写了个“友”字,测字先生一看,说是“反”贼出了头。
      宦官暗惊,再测“有”字。
      测字先生说这“有”字也不吉利,乃是“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半边,暗藏着“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矣。
      宦官听得满身冒汗,忙说前面两字写错了,实欲要测“酉”字。
      测字先生说,此‘酉’字更为不祥,乃“尊”字去头掐尾,说明皇帝至尊快要完蛋了。
      三个同音字测下来,皆是明王朝亡国之兆。是年,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尽。


       六,
   
       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谑手下。
       一次,乔装改扮,与张庭玉在酒楼上饮酒。席间,乾隆乘了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个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庭玉接上。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庭玉一时苦思莫能对。
      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二字拆开。乾隆听后大为赞赏,命张庭玉赐酒三杯。不巧,壶中酒已喝完,倾壶倒净只滴出几点。
      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氷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幸好此时楼下走过来一卖花人,张庭玉见后,灵机一动,代皇上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这才算是为乾隆帝解了围。自此以后,乾隆皇帝再不轻易用对联戏谑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15: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字多奇且趣,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玩味其中以为乐趣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5-8-29 11:16
中国文字太复杂了,内容太丰富了。

所言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9 15: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17:28 , Processed in 0.0326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