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者的心路
一般而言,一个教育者的成功,是要经过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自觉打磨后,才能走向胜利彼岸的。 我最相知的一位好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教育成功者。回望他从事教育几十年的经历及其前因后果,不仅印证了上述道理,而且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他,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只不过,他是在解放后的第二年才出生的。即1950年,那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来的人世。来自贫困农村、贫穷家庭的他,降生人世时毫无亮点;相反,除了一时带给家庭的有喜外,更多的是有悲、有无奈。 虽然,他生长在桃花源附近,距那陶渊明理想中的地方,仅隔了才二十公里路程,可当时落后的现实与理想的乐园却大相径庭。因为,刚刚从旧中国过来的农民,还只是不再遭受战争的袭扰,在政治上确实翻了身,人人分得了能生存的田地,生活在渐渐改善。而他家呢,却因为家里人的生老病死、生疮害病而导致了贫穷的延续。比如:祖母病故时无力偿还的老账,幼年险些一病呜呼的他被抢救时欠的住院账,还有他父亲大病三场诊治时累积的借账,全都拖累着整个家庭及成员的生活。这给儿童时代的他,带来的是,既有艰难困苦的感受,又有早早被催生成熟的动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话一点不假!这不,六岁的他,便天天自觉地去荒草地里看猪,还带着与他一样高的粪筐拾猪屎。这为的是,把猪养大后卖掉,能给家里增加一点点还账的钱;拾的猪屎,能成为增产一点点稻谷的肥料。十岁后,除白天上学外,早晚休息时,还在为生产队,即如今的组里放牛、割牛草,为的是,多挣点工分,以便为家里多分得一点点吃的粮食。就这样,他的儿童时代,便少去了许多与伙伴们玩耍的机会。 虽然,他在幼年救治时脑子受损,到七岁时还不会数数,八岁上学半期后还结巴着说不好话,可他自己不悲观、不失望,还暗暗使着劲,来了个读书时的多读多练。最终,五年二期时赶上了班,不再背地里被人喊作“痴呆傻”了;六年二期时,成绩开始冒尖,并随后在1964年的秋季,轻轻松松地考上了一中初中。并且,进校就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后被推为了班长。 虽然,由于“史无前例”的冲击,他在1968年10月才被作为初中“老三届”同时毕业;又由于学校被县里卖给棉纺厂做宿舍,他和同学们一时失去了直升高中的机会;可回乡务农一年多后,学校另地兴办时,又因家困异常只读了一期高中。当1970年秋季开学不久,被迫弃学的他,只得随乡里的四百多青年民兵一道,一同上了石门铁建工地。好在他一直依恋着读书,即使在参加“抢修战备路”的紧张而繁重的做工中,也没放弃把参加劳动,还有在工地的政治学习与生活,当作自己求知与锻炼的机会。因为,在抢修枝柳铁路这战备路大会战时期,为避开地方“文革”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地区、到县(师部)、到区(团部)到乡(营部),都是按部队编制行事,由解放军统管、由军代表到基层牵头负责领导的,政治风气极好。他喜欢这样的环境。于是,白天在工地上,他自觉挑大担、流大汗,吃苦奋战,不甘人后;晚上回到工棚,除参与辅导民兵们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外,便到有路灯的地方看看书,或受托向师部广播站写写广播稿。 虽然,他写东西起点太低,稿子中多为学生作文腔,可平时注意观察,写时肯琢磨、勤钻研,也有了提高,加上工地上能吃苦耐劳,很快就赢得了营里领导和民兵们的好评。不到三个月,他就被上级“连升三级”:由普通民工,先后被任命为班长、排长、连长,随后又被团部选为团里高工效突击队的队长,再后被安排到团部办公室,与“国家干部”们一起工作。他协助秘书,主要是写材料,或做些上传下达之事。这段时间虽短,可在领导、高人们身边做事,受的指导多、锻炼也多,提高自然就快了。如最后写的调查材料、人物通讯,还破天荒地由钢笔字变成了铅字,分别上了省铁建指挥部的《情况简报》、铁道兵机关出版发行的《铁道兵报》! 虽然,他在三线工地只干了八个月,可在县里来工地招19个供销职工、1个教师时,便有幸脱颖而出,被招回县里,成了中学公办老师!这可是一万五千民工中的唯一,真是幸莫大焉!他打心眼里感谢团部党委的推荐、师部党委的批准,从而更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念与忠诚!要知道,此前“文革”初期的1967年8月,16岁的他曾在校遭到冲击,被造反派关过、打过,还戴过脚镣;18岁后回乡务农期间,又因他那亡故四十多年的祖父生前当过团总、逝世十多年的外祖父在抗战前当过法官、父亲解放前被国民党抓壮丁当过兵,等等这些“社会关系和家庭的政治历史问题”,而导致他本人一直无资格当兵,他家也因此三次被造反派抄过家。当时,这被抄家之事,可似做贼一样的是丑事呀,让人抬不起头来!尽管如此在学校受侮辱、在村里像做过坏事一样,有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可他并没有因此悲观失望。他相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果然,一旦风清气正,党和政府是会主持正义的。 虽然,从1971年年中起,20岁的他,初来乍到教育战线,没学历,无经验,并且开始时教错过知识,有点“大糊涂教小糊涂”的尴尬,可他工作认真、学习肯钻、与学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也提高较快。组织上为培养锻炼青年干部,在改革开放前,县里、区里因需要,常常抽调他去慈利的南山坪修枝柳铁路,去大山区龙潭修两河口水库,去远地突击修柏油路,或选入农村工作队。可他只“服从命令听指挥”,每干一段时间后,便强烈要求归队回校,总不愿调出教育战线改行搞行政。他的理由是,我喜欢的是教育,热衷的是教书育人! 虽然,他教书10年后,才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幸考上大专、读了本科,那可是带薪脱产读书呀,机会太难得!因此,兴奋得不得了的他,三十多岁的人与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同学同台背记东西,即使开始时力不从心,可不气馁,就笨鸟先飞,以“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的努力,终致云开日出。毕业后,无论在机关前后十八年,还是中途到中专学校当校长十年,工作起来,不论纷繁复杂,还是关山万重,总觉有用不完的劲,且得心应手的事多、悲观压头的事少。1994年10月,由省教育厅推荐,他受托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理事后,每年在这年会上宣读论文,在全国先进职校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总能赢得分管职教的部领导的好评,获得与会理事、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他所在的学校,还有他本人,都多次吸引媒体记者的采访、受到上级的表彰。仅1997年下半年,《湖南日报》就以《评语倾注教师情》、《评语改革好》、《师爱促进成材》、《职校帮助毕业生成家立业的典范》等7篇通讯、报道,推介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在1995年6月26日的《海南青年报》、1997年10日10日的《湖南日报》上,分别以《璀璨的职教之星》、《率先垂范谱华章》的人物通讯,报道了他的办学事迹。在2000年9日出版的《职教之星——在职教这片土地上》(湖南人民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书中,以《大写的人》为题、九千字的篇幅,专文介绍了他的办学情况。2002年底回机关前,他不仅已荣立二等功5次、三等功2次,而且先后被市委授予“中小学十佳校长”、“名优校长”和“模范领导干部”等称号。除此外,他握卷在手,神游天地,还在省部级CN教育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报告文学59篇,大约25万字吧。其中,《如何提高职高语文教学质量》、《县市教委主任在职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情感智商的实践》等三篇论文,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先后评为一等奖,《职高作文应重视指导与评讲》、《校长应是学校的一面旗帜》、《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初探》等三篇论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小学教育》等相关刊物,分别作了全文转载。 虽然,如今退休了,“自此光阴归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需要从此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呵护正气,让生命自由挥洒,让智慧自由奔泻,在没有任何工作羁绊中构建高尚的人格,在不需要任何防设的坦荡中筑建自己的精神高地,这种退休悠闲生活,很适合他,可一段时间后,他那对教育的热爱与热衷,那种久凝的教育情怀,仍旧痴心不改,甚至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地步。他认为,教育还有很多棘手问题,就如烫手山芋让人难受。比如,青年教师学历尽管普遍都高,而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追求的,却越来越不多了;青少年学生中,自觉为实现强国梦而奋发读书的,已越来越少了;成绩中下等学生中,几乎半数沉迷于玩智能手机而不愿好好读书的,已越来越不可等闲视之了;社会上所谓的那些“知识精英”,信口雌黄抨击党和政府的行为,已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了;在“教育+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解决学生适应未来发展与需要的课题,更是越来越迫在眉睫了,等等这些,都令人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看到上述问题的解决,他心有不甘!退休不久后,他想通过实际调查,寻找办法,或通过多看看、多学学、多写写,去拾遗补缺。因此,他仍坚持不烟不酒、不牌不舞习性的同时,做些具体事情尽尽义务。如此,便在64岁的前年,应忘年交之邀,到其广东中山的一家上市公司做过顾问;去年六十五岁时,还被聘在本地一上千人规模的民办职校做校长一年。从这几次实打实地的实践中,他看到工厂员工和学生里面,不少人存在着精神萎靡或不求上进的问题后,揪心不已。特别是最近,读了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后,更使他焦虑不安。他与这著名作家格非的看法相似:当下一些国人的精神状态,已到了非严重关注不可的地步了。格非从晚清末年一直写到当下的这三部曲,即《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前后跨度约百年,虽然展现的是清末民国初年的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上世纪中期的梅城县县长谭功达,现今诗人谭端午,他们都面临着时代潮流放逐的命运,可揭示的问题却是震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如《春尽江南》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毫不似《人面桃花》中,他那祖母陆秀米:为推翻旧王朝、创立大同,陆舍家为民、舍身忘死。谭端午更不像《山河入梦》中,他那父亲谭功达:当新四军某支队政委时,为打日本鬼子出生入死;解放后肩负县委书记、县长担子时,为实现“桃花源”梦想,每天忘我工作,顾不得娶妻生子。而这谭端午呢,青年时期不可谓不春风得意:硕士学位,诗人,还有崇拜自己而志同道合、干练泼辣当律师的妻子庞家玉。可他自我放逐到鹤浦地方志办公室后,对现实消极,工作慵懒,成了一个“多余人”。这,怎么行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类似谭端午这样,对未来没有事业追求的青年,不能不说,在如今社会巨变中,将面临着怎样严重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这,不去考虑解决,类似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未来本身怎么办?他们今后,如何参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此,他利用退休闲下来的宝贵时机,还在通过坚持读书、看电视后,将有关所悟所得及时记入笔记和日记中;还将思索的一些看法,以抒情的笔调,书写成文,发在博客上,以期与人们交流切磋。就这样,他在博客园地里找到了一种贮藏品格、存放真心的最好形式。五年来,在新浪博客上,他壮怀激烈,已成文330多篇、长达百多万字的东西。其中2013年后,有146篇散文、论文和评论,经新浪有关编辑博乐们推荐后,还上了新浪博客的首页,甚至还有不少上了新浪首页。他自信,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虽然,如今身体仍然康健,思维与工作的能力似无衰减之势,可一想到青年人的事业心问题越来越多、学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难题越来越大时,他就揪心不安。因此,他对后来再聘他去公司帮忙、或再请自己外去办学的友人们,都一概婉拒。他计划,往后要继续多观赏一些优秀电影电视剧,多读一些有关方面的好书好文章,力求从中看到或悟出一些办学与育人的良思妙策。 最近去他家拜望时,他兴奋地告诉我,现在,他对案上的这几本新书,读得爱不释手。他自信,这对自己深入认识教育、引导青年与学生阳光向上,会大有收益的!我一看,眼前这些书,确实时新,夺人眼球,值得一读。我感到,读这些书,不仅对他,而且对我,也肯定益处多多,必能如他那样,读出诗意的生活。于是,受他感染,我拿起笔,把这些书名,照抄在下面了: ——《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 ——《大数据:领导干部读本》; ——《工业4.0大革命》; ——《中国制造 2025解读》; ——《2049智能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