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5-8-25 17:14 编辑
我在毛坪搞土改
□孙伟 口述 常德日报记者 孟令坤 实习生 孙杰 整理
1950年11月,18岁的我在常德市专署办公室工作时,积极申请参加土改工作,被派到澧县仙公乡(今道河乡)毛坪村领导土改工作。毛坪村是一个偏远山村,全村有1000多人,耕地面积1000多亩。
带领我们前往澧县参加土改的领导是当时的副专员江亚勋。在他的领导下,我和同事们来到澧县孔庙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学习土改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等。除此之外,中央还派来了一批人员来澧县参加土改工作。
刚来村里,我对工作环境还不熟悉,具体情况了解的不够深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时任澧县县委书记杨子云叫我向他汇报工作。他问我毛坪村的贫下中农有多少,水田有多少亩,旱田有多少亩,阶级情况怎么样,我一下子被问住了。杨书记并没有向我发火,只是简单的说了句:“好了,你可以走了。”我当天回到招待所,一晚上没睡着觉,心里沉甸甸的,我知道杨书记那一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第二天天没亮,我就顶着鹅毛大雪赶回了毛坪村。我们土改队串门走访,逐个调查,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掌握了情况,并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感情基础。由于地处偏远,毛坪村社情比较复杂,除了有富农、地主外,还有土匪和恶霸。我和土改队员一合计,决定马上选举建立农会,作为推动土改工作的阵地。几十名劳苦、正派的“土改根子”,成为农会的骨干,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村里人都明白了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措施。广大贫雇农知道土改是为了自己,积极性大大增强;中农和富农知道自己是受保护的对象,纷纷表示拥护;地主、恶霸知道抵制土改将严惩不怠,也减少了破坏活动。农会还组织村民学政策、学文化,大伙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原先,不少农民见了土改队员吓得绕道走,这时却抢着接队员去家里住。
土改氛围日益浓厚,群众热情空前高涨,毛坪村的土改工作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斗争阶段。批斗大会上,地主、恶霸头戴高帽、五花大绑,世代受其剥削、压迫的贫雇农当面诉苦,清算剥削账。批完地主,惩完恶霸,从地主那里没收的土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农民也获得了应得的财产和属于自己的土地,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1950年7月5日,常德专署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土地改革拉开序幕。从1950年冬到1952年春,整个常德地区分三期迅速完成了土改工作。全区共斗争不法地主4057人,没收地主土地326万亩、山林约300万亩、房屋35万多间、耕牛3.44万头,农具56万件,粮食1.74亿公斤,家具144万件,近300万常德农民从此耕者有其田。(原载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常德日报)
|